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穿成咸鱼大佬搞种田 第210节

      段珍娘则要晚一些过来,带来不少桔子,还给两家小娃娃几颗糖。看到秦宛如也在地里亲自上阵,段珍娘笑道:“三妹,你这是来给白叠子开光呐。”
    秦宛如:“你过来,我也给你开个光!”
    段珍娘幽默道:“我还是算了,等会儿拿回去了我剥籽开光。”
    秦宛如叮嘱道:“让他们把手弄干净了再剥籽,别给我弄脏了啊。”
    段珍娘:“你只管放心。”
    目前地里有十人采摘,不少棉花都成熟了,刚开始不熟练速度要慢些,渐渐的动作便快了起来。
    待到天色彻底亮开时,他们已经装了五六个大箩筐了。
    那麻袋做得较大,箩筐装满后再把它拉起来,还能继续装一箩筐。直到袋子胀满后收紧封口绳扎好,董世远将其抱上推车,“哟”了一声,叫道:“还挺沉!”
    董大郎过来帮了一把。
    扎好三麻袋后,庄子里的仆人先送回去晾晒剥籽。
    这两天的太阳好,段珍娘早就命庄子里的仆人把竹凉板搬到院子里,会用干净的麻袋垫到下面,尽量不要弄杂质进去。
    在晾晒之前她特地称重记了数,但凡新收摘回来的棉花都会记重量,以后总会用上这些数据。
    庄子里把能晾晒的东西统统都弄出来摆放着,等候棉花的到来。
    仆人先把两袋棉花弄去摊开晾晒,其余那袋则试试剥籽。
    秦宛如目前没有权限解锁轧棉机图纸,今年只能手工剥籽应付。
    别说,剥棉花籽老费劲儿了!
    段珍娘坐在凳子上剥了数十个就开始不耐烦,发牢骚道:“四十亩白叠子,得剥到什么时候才到头?”
    柳婆子道:“还是得想个巧劲儿才行。”
    屋里的仆人们七嘴八舌,就剥棉花籽展开了讨论。
    之后两天都在采收最早成熟的那批棉花,先前对弹棉花有兴趣的村民也过来看情形。
    秦宛如命人把剥了籽晾晒过的棉花摊到之前布好线网的木架上,耐心跟村民讲解弹棉花的原理及工艺流程。
    因为这个东西是新鲜玩意儿,人们都没干过,无不好奇,有的甚至觉得它太金贵,不敢下手。
    秦宛如哭笑不得,鼓励大家一个个去尝试。
    有个人壮着胆子背着弹弓尝试了一下,木棰击打到牛筋弦上发出震颤声,绞起不少棉花来。
    他觉得有趣,对着木架里的棉花一阵乱棰,不少棉絮都飞了起来。
    众人看着觉得好笑,秦宛如也觉得好笑,气氛比之前要松快多了。
    有人开了头,人们个个都亲自上阵试了试。
    别说,架子里的棉花经过他们瞎弄一通,确实比之前要蓬松不少。
    有人眼睛巧,开始悟出点名堂来,说道:“把这般松软的东西拿来御寒,冬日里一定暖和极了。”
    秦宛如笑道:“以后你们也会用上它。”
    那人连连摆手,“一贯钱一床被褥子,我们可不敢用。”
    秦宛如:“以后它们会便宜得值几斗米的价。”
    众人全都惊了,纷纷问真的假的。
    秦宛如耐心的跟他们唠了会儿,今日来了五人,次日暂用两人让他们先熟练怎么去操作,于是两副弹棉工具被正式使用上了。
    木棰击打到牛筋弦上的震颤声开始在屋里此起彼伏。
    五十文一天的工钱对于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财,并且中午还有一顿饭食。
    一斗米十五文,五十文够买三斗多米了,这对他们来说极具诱惑力,都愿意来挣这笔钱。
    把棉花弹制蓬松是一件枯燥又乏味的事情,所幸没什么技术含量,需要的只是重复和不断重复。
    原本小小的一堆棉花经过反复震颤后,变得如云朵般膨大。那些洁白的丝絮绵绵软软,叫人看着整个人都觉得温暖起来。
    中秋时庄子里忙碌,也没怎么过节,人们采摘的采摘,剥籽的剥籽。现在把棉花弹制蓬松后需要纺车绞成纱线用,村里的妇人带着各自的纺车先进来了一批。
    段珍娘对纱线的要求极高,要求均匀细小,妇人们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一一试过,最后留了六人下来。
    纺纱的工钱是按计重算,做多得多,中午是没有饭食招待的,随来随走。
    这一块秦宛如没管,是段珍娘在盯。
    不过她对做出来的纱线是非常满意的,很细,拿来做被褥子刚好合适。其中还有一些纱线则要粗大些,是要送到染坊染色,用于做“棉匠”标识用。
    现在人们各司其职,都井井有条,就是剥棉籽是个头疼活儿。
    秦宛如进系统里溜达了一圈,最后悻悻然出来,目前她非常穷,并且还是个新手,只能把今年忍过去。
    二十卷粗线绞出来后,段珍娘亲自把它们送去之前找好的小作坊染色,这中间窦氏来过一趟。
    秦宛如把绞好的棉线拿给她看,她用力扯了扯,说道:“还挺牢实。”
    秦宛如:“用这种线布网,跟白叠子服帖,是最好的了。”顿了顿,“以后还要用它们来织布。”
    窦氏:“挺好。”
    她去看过弹制棉絮的过程,目前主要是用于做棉线,只需把棉絮弹制蓬松就好了。
    村民用帕子把口鼻遮掩,能防止棉絮钻入鼻腔,他们有钱挣干劲儿也大。有时候秦宛如也觉得遗憾,场子太小了,要知道弹棉匠这门传统手艺可流传了好些年。
    下午段珍娘从城里回来,窦氏对她们两个的安排是赞赏的,别看年岁不大,做起事来像模像样,没有手忙脚乱。
    木箱里的线滚越堆越多,秦宛如让其中一人试做一床被褥,教他布纱网。
    用牵纱篾勾线倒是容易,就是需要耐心,横向纵向交错编织,要一道道一条条去牵,也颇费时。
    牵制好纱网,接下来是弹棉工序。
    把三斤棉花弹制蓬松花了好几个时辰,待秦宛如过来看过觉得可以后,两人才把飞絮弄进木架里,再一次牵纱网覆盖。
    蓬松的棉花被包裹进细密的纱网里,再也跑不出来。
    段珍娘过来帮忙锁边,她动作快,干活比秦宛如利索多了。
    锁好边,三人仔细将被褥子取下,拿到预先准备好的木板上。
    这个时候棉花还很蓬松,需要用磨盘压平实。
    秦宛如拿磨盘到棉被上转压,没一会儿就压塌不少,段珍娘道:“压平了。”
    村民刘大郎问道:“两边都要压平整吧?”
    秦宛如点头,“对,要平整,这样看起来才好看。”
    待一床被褥大功告成后天都已经黑了,庄子里的所有人都来围观,跟观猴似的没见过这把戏。
    那床没有标识的棉被做得还是挺工整的,颜色洁白,选用的是最好的棉花,没有任何杂质。
    上面布的线网也工整,细密的格子纵横交错将棉花锁在中间,压得也平实,不会乱走。
    人们好奇摸它,手感软软的。
    秦宛如命人找来一块布搭到上面,让众人体验一下。
    有人直接躺到木板上,笑道:“软和!”
    也有人坐到上面,还有人跪到上面,都觉得软和,很舒服。
    段珍娘高兴道:“看来大伙儿都喜欢这东西。”
    一仆人道:“就是太贵了,要不然我给阿娘也备一床御寒,她一定会喜欢!”
    秦宛如:“那就再等等,今年我们只是试种,以后会种很多,过不了两三年大伙儿都能用上它。”
    “秦小娘子,你可要说话算话!”
    “当然算!以后你们还可以穿大棉袄,棉衣棉袜棉鞋,都是用白叠子做的,跟那些贵人一样,他们能用,你们也能用!”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都觉得这东西不可思议。
    秦宛如叫彩英把那床被褥子折叠起来,明儿送到贺府给窦氏,让她看看东西做得怎么样。
    次日秦宛如亲自走了一趟,窦氏看到成品时只觉得其貌不扬,命人铺到床上躺试才满意道:“软和。”
    秦大娘也过来看稀奇,到床上坐了会儿,说道:“这东西好,软软绵绵的,用来做蒲团也不错。”
    窦氏:“大体上来说是满意的。”
    秦宛如:“这床没有标识,以后我们会在正中央做一个‘棉匠’的标识。”
    窦氏点头,“一贯钱买这个,值。”
    得到她的赞许,秦宛如很高兴,感觉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待染坊的红线拿到手后,她并不急于把全部弹棉工具都使用上,而是着重把愿意来做事的五位村民指导熟练,教他们怎么布纱网,怎么磨平,怎么把标识做得漂亮。
    实际上段珍娘的手艺比她好看多了,对此秦宛如是服气的,她只有动嘴皮子厉害。
    第121章 我听你吹   感谢支持晋江正版的小可爱!……
    刚开始人们对这项工艺不太熟练, 秦宛如手把手督促。
    五人中有的眼睛巧,上手快,有的则要慢不少, 领悟力也要差点。
    好在是他们的态度都很认真, 知道做出来的东西是要送到达官显贵府上的, 不敢马虎应付。
    数日折腾下来, 有三人已经能独立操作了, 虽然速度慢一点, 但做出来的东西却是极好的。
    秦宛如很满意他们的劳动成果, 也尊重他们的劳动价值。
    那三人得到她的鼓励, 人也变得自信不少,每回看到她都会称赞她心地良善。
    当初大长公主是第一批预定的,她订了六床三斤重的棉被。
    待成品出来后,秦宛如把两床叠在一起, 用红色棉线挽成一个花结捆扎,洁白与正红相交, 热烈而温暖。
    把第一家要的货送走后, 接着赶做第二家的货。
    随着时间的延长, 那五人操作愈发熟练, 已经完全不需要秦宛如在一旁指点了。但做出来的东西是需要她亲自把关检验的,每一床都如此, 并且还会称重,只会稍稍超一些,不会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