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00页

      话一出口,女皇住了口,她知道母皇对大周的人,极有成见,生怕触怒她。
    这话却是让太上女皇的怒火灭了一半,脸色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当时的情况,太上女皇并没有考虑苏晚,一门心思全在戚敏身上。纵使会愧疚,但是重来一遍,她依旧会这么做。
    旁人都认为她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将戚敏给强行掳来,即便是魏央心里也是如此想的,但是太上女皇从来不屑去解释,不管初心是什么,可结果是一样的,戚敏是她不计代价弄来的。
    甚至不顾戚敏的意愿!
    第一次在西梁国见到戚敏时,太上女皇虽然有过留下她的想法,自从明觉大师从大周回来一趟,知道戚敏甘愿在自己身体里种下毒蛊,也要救姬玄一命,她便放下这个念头。
    第214章 心软
    那年姬玄在边关征战,将蛮子收复,一战成名,轰动四国。
    他并未停止,反而继续征伐,大有壮大大周国土与势力的架势。
    其他两国坐不住了,便送来国书商议,一同出面辖制姬玄。
    太上女皇并不担忧,因为姬玄声望极高,是大周皇室很出色的皇子,必定会被立为储君,而他与戚敏感情至深,两国算是联姻。
    她便派人给戚敏去信,问问是何情况,谁知探子来报,戚敏与姬玄情断,戚敏另嫁他人,其中是大周皇室的手笔,尤其是姬玄放弃原本唾手可得皇位。
    姬玄若执意为帝,太后又能奈他何?成为大周的君王,想要娶谁何须经过他人的恩准?
    “魏央,别再妄图惹怒朕。”太上女皇满面威严,冷声道:“朕随时都能废了你!”
    女皇骤然抬起头,直视太上女皇,眼里积攒泪水:“母皇,即使你立即废了儿臣,儿臣也要为姐姐说几句话。您口口声声说为姐姐好,可您真的知道她心中想要什么吗?”
    “她若贪念权势,又怎么会将皇位让给我?这个位置对充满野心的人来说,于他们而言是无上荣耀,但是对姐姐这种向往自由,淡泊名利的人而言,无疑是枷锁,囚牢。”
    “十五年,来这里十五年,我儿女绕膝,她始终孑然一身。如今大限将至,就算她忘掉所有,我也想让她见见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明明白白的走。”
    “我没有做错,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晚晚的医术高绝,她能治好姐姐。只要姐姐能好,怎么样都好。”
    “姐姐有朝一日记起所有,您不是为她好,而是在惩罚她。”
    女皇泪水淌下来,依旧执拗的看向太上女皇:“姐姐不记得姬玄,今日看见他受伤时,她心疼了。您能不能摒弃前嫌,重新审视姬玄?”
    太上女皇冷冷地看向女皇,面无表情的吐出一句话:“你可有半点女皇的样子?”
    丢下这句话,太上女皇离开明心殿。
    女皇擦了擦眼泪,虽然知道太上女皇没有一句好话,但是知道她是心软了,暂时不会做出什么独裁的事情。
    ——
    太上女皇去往戚敏的宫殿,站在隔扇门前,透过小方格子看戚敏绵软的歪在床头,慢吞吞的吃晚膳。
    不过四五口,她便偏开头,吃不下了。
    瘦得只有皮包骨,没有半点精神,一双眼睛也黯淡无光。她不由得想起初见戚敏的样子,她从大周披星戴月的赶来,整个人虽然很疲倦、憔悴,但是她的眼睛又黑又亮,很有精气神。
    如今不过三十多岁,便如一个垂垂老矣的老妪,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
    太上女皇不禁想起魏央的话,心里头一刺。
    女官从里面出来,瞧见门口的人,不禁吓了一跳,连忙行礼:“太上皇。”
    “敏敏情况如何?”太上女皇看到托盘上的饭食,像是原封不动一般,吃得太少了。
    女官低声说道:“女医治不好,苏小姐说是有办法,暂且给调理三日,再给医治。”
    太上女皇挑眉:“你去请她过来一趟。”
    第215章 偷换概念
    苏晚气早就消了,不出来吃饭,只是想让姬玄知道她的决心。
    前世二十多年,无父无母,她已经习惯。
    若他们心中只有彼此,不会顾念子嗣的想法,她一定不会对他们付出真心。
    纵然往后有什么事,也不会伤透她的心。
    明觉大师的到来,倒让她宽了心。
    吃完饭,准备看一会医书,便有人过来请她。
    “苏小姐,太上女皇回宫,请您过去一趟。”女官十分恭敬,她是知道魏央与戚敏的关系,因此很清楚苏晚的真实身份。
    苏晚挑眉,这才记起来,她还有一个外婆。
    “带路。”
    苏晚倒也不怯场。
    女官以为苏晚会打探一下太上女皇的为人,没想到她什么都不问,就这般去见太上女皇。女官是女皇的亲信,自然知晓太上女皇对大周的成见。
    她拎着灯笼在前面领路,来到静安殿,忽然放慢了脚步,提点苏晚几句话:“苏小姐,太上女皇的脾气强势,不喜欢旁人忤逆她。”
    作为一个下人,是不能非议主子的,可女官心中怜惜戚敏,不由多嘴一句,压低了声音在苏晚耳边说:“太上女皇对大周皇室有成见。”
    苏晚微微颔首,太上女皇不好相处,日后不来往便是。
    左右他们又不留在西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