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页
皇帝冷漠地看着下面跪倒的臣子,“礼部员外郎免官受刑,礼部尚书罚俸三月,闭门自省。明日冬祭,太子代朕出城祭祀。朕年事已高,出宫休养,诸事皆由太子决断。众卿,可有异议?”
一般不会询问有没有异议的人,突然询问了,臣子们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惊恐。
皇帝也不是真的想问他们,没有继续听政事,踩着扔下去的奏折甩袖而走,“朕乏了,退朝。”
薛瑜点了几个昨天就提前报上来有事的朝臣,退朝后前往政事堂,也追了出去。
朝臣们大多不清楚,父女俩私下定了明年春日之约。但是这个发展,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去隆山行宫休养的皇帝,已经是半放手状态。
之前还打过主意、猜测着皇帝会不会回心转意的臣子,夹紧了尾巴。但就算小心谨慎做人,之前干过的事总是抹消不了痕迹的,立冬祭祀后,一个个被薛瑜拎出来收拾了一通,
吵到头也没能吵出结果的议题,在有条不紊的国家建设安排下,有太多新鲜事和新鲜议题可以讨论,结果慢慢成为了默认状态。第一轮国考结束,入京考试的人增多,对外面广阔的世界了解增多,慢慢也顾不上思考这些了。
只剩下坚持排斥的一批人,还在说着又臭又长的话,但也没多少人乐意听了。
第348章 . 短暂平静(二合一) 国考移民、垦荒与……
皇帝回京的时间还好, 各处报回来的消息基本都处理平稳了,最新解决的还是原黎国读书人申请的“国考移民”。
齐国飞速发展,新加入进来的城池臣民们, 观望和努力争取的人数各半。
希望用这次的考试名额来显示自己价值、并且进一步试探齐国对原本黎人态度, 本无可厚非。原黎国所属的信州等州,不能说百废待兴但也差不多了, 的确缺人手。但问题就在于,县学和行政制度的铺设, 才刚从草台班子转正式化没多久,很难撑起来完备的考试流程。
问题一路报上来,薛瑜开会听了听意见,有人不支持,有人觉得可以。最后安排了取一个中间的城池作为考点, 先把今年渡过去。之前在黎国做过官的,增加一门爱国和政治理念方面的加试, 基层历练时间够的话, 就官府掏钱带他们过来参与后面的两轮国考。
立冬后紧跟着的就是新安排的考试, 眼看着今年就算到了腊月,也很难歇下来。
与西域的战事还在继续,黎国初平,原本安排在齐黎边境的队伍,在逐渐撤回或者从调军过去正式变成驻军。战争中最令普通人期待的收益, 也在一流水地发出去。
军功晋升, 是搏命换前程的路,曾经这条路上只有男儿,但这一次,接受封赏的家里, 无比庆幸在伍戈招兵时,安排了自家女儿跟随。
伍戈带着的队伍尚没有回来,但承爵后进入黎国战场的李娘子,爵位又添一层,她带着的女兵们,也是功勋卓绝。
薛瑜对一些准备过继、准备靠依附女儿为生的人的打算,相当清楚。这本就是最初想要这些家族放女儿出来画的大饼,现在到了实现的时候。她让人去盯着这部分发展,避免闹到最后让付出一切的女孩们一无所有,就没有太管了。
家族的培养和支持,短期来说对女孩们的发展还是有利的。直接干涉,把画的饼抹消,对下一次再放女儿出来十分不利,看到了女孩们的能力,看到了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才能有更多的女孩被留下来、被培养、被支持。
看过外面世界,总有人能清醒过来,意识到被利用的现实,但大抵不是现在。
封赏时,倒是魏卫河让薛瑜有些意外。
他原本是亲兵第一卫的统领,薛瑜册位时他还在荆州稳定战局,后来大军抵达,薛瑜身边不管是哪一支亲卫,都被丢出去参与战争,收获军功,他只是其中之一。
亲兵固然重要,但忠诚且位高的将领,也是薛瑜需要的。她认同边将不需要参与君主的事,但军中也得有她的人才够用。
魏卫河跪在薛瑜面前,“臣不愿受封。”
“是不喜欢信州?”
魏卫河叩首,“臣一日为殿下亲卫统领,便永为殿下统领,任凭殿下差使。”
高官厚禄,并不是他想要的。
薛瑜垂眼看着他,心底生出一丝怀疑。怀疑魏卫河不要封赏是假,想留下来攫取更多的利益是真。她的位置已经稳了,东宫属官自有大好前程。
但这怀疑很快消失了。魏卫河几人都是跟着她走到现在的老人,当初一起搏命的记忆还历历在目,富贵权势带来的侵蚀会让人心变化,但在没看到之前,薛瑜不想让自己变得疑心病太重。
在意识到自己怀疑的那一刹那,薛瑜有些理解了为什么她曾学过的历史上,会有那么多的“飞鸟尽、良弓藏”,会有君主在下属一次次犯错后,仍想给他们一次机会。
“薛勇将军的副手在西域没了,你便去他手下吧。”
薛瑜淡声定下了魏卫河的去向。薛勇领着禁军,如今大半时间跟着皇帝,也到了传承的时候。
魏卫河叩首。
军功带来的热闹封赏气氛很快过去,短暂的平静降临到了齐国土地上。
以齐国单薄的家底,支持这么久的战争,节省的时间、人力和物资,全都得归功于火器。但即便有新技术加持,打了小半年,消耗也快要见底了。和楚国的表态硬气归硬气,但薛瑜也清楚,从西北战事调头,现在开战取楚,着实有些冒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