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72页

      这话中带了几分别的深意,纳兰与他出身不同,自幼经历不同,虽然大家都爱结交名士,但结交的方式也大不相同。
    这话题不便深入下去,毕竟那位爷此时就住在前院。
    曹寅笑道:“我倒是想起来,你有一位鸿雁传书的红颜知己,也是一位江南才女。”
    纳兰推了他一把:“去你的。”
    说话间二人已经来到了正厅,纳兰低头一看,小家伙正睁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脸茫然的望着他俩。
    兴许是刚才的话题他没听懂,此时有点摸不着头脑。
    纳兰柔声问他:“七阿哥是困了吗?让赵诚带你回房歇息可好?”
    胤祐使劲儿眨了眨眼,扭过头去一把抱住了纳兰的脖子,搂紧了便不放手:“不要!我就是出来找你们两个,后来在花园里迷路了。”
    曹寅忍不住伸手捏了捏他的脸蛋,笑道:“只要他还醒着,你是甩不掉他的。”
    甩不掉便只能带着一起进去,不过,还没走进正厅,纳兰就开始心潮澎湃起来,胤祐被曹寅抱了过去。于是接下来,他就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三人刚一进门,屋子里坐着的那人便放下茶盏立刻站了起来,二话不说迈着大步走到他们跟前,与容若紧紧相拥。
    胤祐瞪着眼,都看傻了。在他印象中,容若一向是个带着几分愁绪的美人。除了在他和曹寅跟前,永远紧锁眉头,心事重重的样子。
    此刻却和一个中年男子抱在一起,那种热烈的情感,就像在抱一个就别重逢的情人。
    胤祐好奇的说道:“这位先生昨晚见过。”
    “是,”曹寅点点头,“他是容若曾经的老师,忘年之交,顾贞观。”
    此时顾贞观也看到了他,一眼就认出了是昨晚那个穿着蟒袍的小皇子,但并不知道该如何称呼。
    纳兰立刻给他介绍:“这是圣上的七阿哥。”
    顾贞观便要行礼:“草民见过七阿哥。”
    胤祐面对生人一向谦逊有礼,况且这位顾先生是容若和子清的好友。他上前一步,虚扶了对方一把“先生不必多礼。”
    胤祐忽然想起来,他曾经听到纳兰提起过“粱汾”这个名字,想不到正是这位顾先生的别号。
    他说:“落叶满天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
    顾贞观一愣,这是他二十岁辞亲远游时的一首题壁诗,没想到今日从一位小皇子口中听到,甚为惊讶:“这……”
    纳兰大笑:“我也就是当初同七阿哥提过一句,没想到,他能记得这么清楚。”
    听到容若的夸奖,小家伙忍不住晃了晃脑袋,他可是很厉害的,只要是容若教过他的诗词,他都能记住。
    顾贞观不经赞道:“我当年任内阁中书之时七阿哥还未出生,没想到,几年之后皇上竟是得了这么一位聪颖灵慧的小皇子。”
    小家伙可喜欢听人家夸他聪明了,明明眉眼都笑得弯弯的,像是天边的月牙,却还小大人一般拱了拱手:“多谢先生夸奖。”
    曹寅笑道:“七阿哥能诵出粱汾的名句,你是不是也该有所表示?”
    顾贞观一介布衣书生,就算家里有些藏书,出一趟门,身上能有什么好东西,想了想,随身拿出一本词集:“还请七阿哥莫要嫌弃才是。”
    那是他的《弹指词》,他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又与纳兰、曹贞吉享有“京华三绝”的美誉。他的词集自然值得胤祐拿回去好好研读。
    “不嫌弃。”曹寅替胤祐接过来,让赵诚收好。
    胤祐向顾贞观拱了拱手:“多谢先生。”
    纳兰与顾贞观经年未见,自然有许多话要讲,曹寅便带着胤祐出来,把房间留给他二人叙旧。
    曹寅说:“多读书总是好的,你有这个天资。记着: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胤祐懵懂点头,其实听不太懂。
    他现在对顾贞观很感兴趣,他自是不了解对方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只是觉得能让容若如此在意的人,一定不简单。
    于是,缠着曹寅给他讲关于纳兰与顾贞观的故事,曹寅摸摸他的脑袋:“你今天故事听太多了,小脑袋装得太满。这些事情,还是让容若亲自告诉你吧。”
    曹寅不肯说,一来,胤祐太小,许多事情,他理解不了。二来,这毕竟是纳兰与顾贞观之间的故事,其中还涉及到另一位故友,讲起来颇为复杂。
    他不说,胤祐便也不问了,走着走着,小家伙有些困了,曹寅便抱着他回去。
    二人刚走到前院,就看到梁九功急急忙忙的朝这边走来:“哎哟,曹佐领,正要去寻你。”
    曹寅问:“怎么了?”
    梁九功给了他个“这还用问吗”的表情:“自然是皇上要见你。”
    曹寅点点头,将胤祐交给他:“劳烦梁总管将七阿哥回去。”
    这个时候,胤祐已经在他怀里睡着了,梁九功接过来,曹寅便直奔康熙所在的房间而去。
    这一觉胤祐也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醒来的时候,身边是李熹在照顾他。
    小家伙从床上坐起来,睡眼惺忪的开始四处寻找。
    李熹问他:“你找什么?”
    胤祐比划一下:“我的书。”
    “什么书?”
    “就是一本书,”胤祐急了,“粱汾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