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页
薛蟠想起自己这一路的经历,几次险死还生,不由眼含热泪,对着皇上重新跪下:“仰赖皇圣上庇佑,微臣幸不辱命!”
皇上重新将薛蟠扶了起来。
君臣叙了一番情谊,薛蟠开始禀报自己的沿途所见。
虽然这一段时间有奏折往来,但是奏折上说的不够详尽,薛蟠拿出一张地图,上面绘制了自己沿途经过的国家地理位置,呈给皇上。
薛蟠指着地图,将每一个国家的情况都介绍了一遍,包括这些国家的皇室情况、武备军事以及风俗习惯、当地土产等等。
薛蟠指着佛郎机说道:“臣也去了佛郎机,这个国家人口并不多,是所有国家中,最热衷于冒险的国家。他们国家的贵族,往往有好几条船,带着人出海进行贸易。遇到大国时,他们是商人,遇见小国时,他们就是盗匪。而沿途很多国家,都是他们的殖民地。不过,如今咱们大庆的炮火和佛郎机射程差不多,微臣在离大庆沿岸很近的岛屿,也遇见过他们,杀了他们不少的人。”
薛蟠介绍完这些外邦情况,小心的从怀中取出一个油纸包,打开双手呈给皇上,说道:“皇上,你看,这是什么?”
皇上看薛蟠珍之重之的样子,也慎重起来,将东西小心翼翼的接了过来。
这油纸上有一枚枚指甲盖大小的东西,呈金黄色,光泽有些温润,像一粒粒玉石籽料。
皇上看不出是什么东西。这东西如果说是玉石籽料,应该不至于让薛蟠如此谨慎。
皇上不解问道:“薛卿,这是何物?朕猜不出来。”
薛蟠的表情有些激动,说道:“皇上,这是微臣在佛郎机见到的,据说是一个外邦人在很远很远的另一个大陆找到带回佛郎机的。这是一种农作物,据说这种农作物,在佛郎机一亩地能产粮三到四石。”
皇上豁然站起,失声问道:“此事当真?”
薛蟠猛地点头:“千真万确!不仅如此,此作物的生长期只有三个多月,其籽能产三到四石,人可食;其杆亩产可达一千斤以上,可喂家畜。”
皇上将这东西小心的放置在御案上,凑近了紧紧盯着,目光火热。
薛蟠知道皇上为何如此。他从知道这作物,一直到现在,只要一想起此物,心中的激动,就没有平息过。
这次出海,能将此物带回,哪怕其余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完成,也是值得的。
如今大庆朝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麦子和粟米,平均亩产两石左右。
而此种作物亩产可达三到四石,将近是水稻和麦子的两倍!如果能将这作物引进,大庆朝将再无饥饿之民。
皇上终于将眼睛从这作物身上移开,看着薛蟠说道:“薛卿,这作物,你带回来了多少?”
薛蟠禀道:“臣带回来了五十石,可种两千亩地。微臣想,先在各地选几亩地试种,看看收成。如果收成好,今年的产量,够明年在大庆朝推广!”
皇上朗声笑道:“好!好!好!天佑我大庆!”
皇上平静下来,接着问道:“这作物,叫什么名字?”
薛蟠禀道:“此物在大庆朝,并无名字,请皇上赐名!”
皇上看着御案上的东西,越看越喜欢,说道:“此物其形如玉,其质为黍,就叫玉黍吧。”
薛蟠赞道:“好名字!”
介绍完玉黍,薛蟠又将其余的一些农作物和从外邦发现的一些技术介绍给皇上。等说完这些,薛蟠取出一个账簿,对皇上说道:“除了购置这些种子,臣余下的钱财,皆购置了香料等物,这是账簿。”
皇上翻开账簿,由于所带的东西还没完全卖掉,暂时估不出完全的价格。但是这上面的东西,粗略估计,此次航海,薛蟠不会赔钱,反而会大挣一笔。其所得,估计顶的上大庆一年的税收。
皇上握着账本,问道:“这海贸,当真如此挣钱?”
薛蟠说道:“确实如此。这一次随臣归来的,不仅有使团,还有商队。臣有一项提议,开放海禁,在沿海地区,建几个码头,让大庆朝人和外邦人从此处上岸,而后征收商税。单凭朝廷的船只,进行海贸,虽然利益高,但是海贸不会繁盛。让民间的商家参与进来,才能将这条商路进行下去。而朝廷既可以派船只进行贸易,也能征收商税。”
皇上思量了一下,缓缓点了点头,说道:“这两年,水师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两万人。大庆附近的海域,基本上海盗禁绝了。而随着水师的建立,大庆沿海的国家,也顺服很多,不敢再轻易挑衅。你说的也有道理。薛卿,你先回去休息几天,然后递个奏折上来。”
作者有话要说: 一石,各朝代斤两不同,此处取一石为156斤。
玉米、红薯是明末传进来的,本文红楼架空。
第117章 建女子书院
司徒澈陪着大皇子去京都之外接薛蟠和使团, 宝钗也和薛家人汇合,来到了崇文门街旁边的酒楼之上。
早有消息,出海两年的宣抚使团回来了, 还带回来了很多外邦使团,要从崇文门街上经过。京都人好热闹, 早就在街道两旁占好了位置,想亲眼看看海外的人长什么样子。
这种热闹的事情, 比三年一次的进士跨马游街更少见。
薛家人也在崇文门街的酒楼之上定了包间。她们倒是不是来看外邦使团的, 而是想早一点看见薛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