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页
杜明昭蹙眉又问林大娘那几位婶子,“你们亦是菏州南边来的?”
“是,我们都是的。”林大娘牵头回答。
“难怪了。”
白氏不明白,“杜姑娘的意思是?”
“长甘县在菏州最北,而你们与我们来自溪川县那一带的南边,两地的冬时很是不同,长甘县较于南边是冷许多的。”杜明昭给出定论,“孩子们都起了热,但并非风寒而来。”
通俗点说,就是这是一种低烧,因气候变化巨大,温差过于明显,孩子们有些水土不服引起的。
起先十月、十一月还未下雪的时候,那种温差感不是很大,下雪骤然将温度带至低潮,不能适应环境的孩童最容易发热。
白氏听的发愣,“那,那我们该如何,是要吃药吗?”
“嗯,是。”
杜明昭睨到站在屋门外候着的柳叶,喊了她过来,“柳叶,来!”
柳叶恭敬入屋,“小姐。”
杜明昭叮嘱她道:“你去库房取柴胡,就以风寒来治。”
在泰平堂,最常见的便是风寒,对不同病因而起的风寒虽治法不尽相同,有麻黄汤、也有桂皮汤等,但适用范围最广的便是柴胡。
孩子们的低烧嚎的厉害,可并非很严重,用柴胡便可。
柳叶利落地奔去熬药。
一刻钟后,柳叶端来六碗柴胡汤。
白氏拿了一碗给庞京,庞京刚尝一口,苦得就吐舌头,“娘,真的好苦啊!我不要喝,我不想喝嘛!”
另外几个孩子同样不肯吃药,中药一向苦为主,不可能存在甜味的中药。
杜明昭颇为头疼,哄孩子果然对众大夫来说,不比遇一桩难病好治。
“这样。”杜明昭无法,只能又哄又劝,“你们呢,乖乖吃药的话,我就给你们每人再吃一块马蹄糕,怎么样?”
圆圆先瞪大眼,“姐姐,真的吗?”
杜明昭点头,“姐姐不会骗你。”
圆圆捧着林大娘手里的药碗,一鼓作气大口大口喝起来,很快药汁便见底。
她被苦得小脸全皱起,可没忘杜明昭要兑现诺言。
圆圆抬手软趴趴道:“姐姐,我都喝完啦!”
“好,圆圆真棒!”
杜明昭哄着孩子,说话算话给了她一块糕点。
其余孩子们看真有马蹄糕吃,一个二个也都苦不堪言地抱碗吃药。
虽然吃过后哀嚎声不断,但总归是哄住了。
眼看庞京和庞龙都乖顺吃了药,白氏对杜明昭是感激在心,“杜姑娘,真谢谢你了。”
各家又是给了诊金,又将药费一并付了。
白氏还说:“我们这几户要买药得去济世堂,不知道之后几日吃药可还能来杜姑娘这里?几个孩子都认得,聚一起吃感觉更好哄些。”
婶子们满眼恳求。
杜明昭心一软,便应下来了,“好吧,后面三日孩子们都得吃药,看三日之后病情如何。”
“嗯,我们会带孩子来的。”
“多谢杜姑娘。”
“谢谢姐姐!”
目送婶子们与孩子离开,杜明昭身心终于得到解放,她双腿下蹲许久,有些发麻,用手撑在桌边时,宋杞和刚巧抬起头。
她清楚看见他眼底的笑,宋杞和说:“看你一脸发愁的。”
“难哄啊。”杜明昭揉揉发疼的额,“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是比太子那病还难上一层。”
宋杞和眼眸发暗。
前世杜明昭不在,他独自拉扯儿子,那时候他还嫌孩子闹腾,今日与这一屋子的孩童相较,他和杜明昭的儿子是乖巧太多。
收起思绪,宋杞和桃花眼溢出笑,“那你还应下她们,让她们带孩子过来?”
“不然还能怎么办,六个一起吃药省心点。”
宋杞和起身扶住她的肩膀,可杜明昭却扬手摆摆,“若是一个一个上咱家来,我更是招架不住的。”
各家小娃乐意上杜家,其实还是为马蹄糕而来。
何氏听说杜明昭用马蹄糕哄小孩吃药,隔日便用蒸了一锅新鲜的。孩子们来到杜家,柳叶分下去一人一碗药,吃过药还有刚蒸出炉的马蹄糕。
这是把小孩们哄得服服帖帖。
白氏几位妇人当然也不好每日空手讨食,这不是将近过新年,每家或多或少都在备年货,便捡着给杜家送来了自家做的吃食。
腊肉是每家的必备,还有的就是各地习俗。
如林家喜欢捏鱼丸,他们选的是鲢鱼和草鱼两种,而龚家那边更喜鱼糕,用鱼糜、鸡蛋及肉制成。
庞家习惯腌鸡,他们给杜家送了一整只过来,还告诉何氏需得再腌个半个月才能用。
可以说,杜家因为每家送来的吃食,年货都在厨房堆积成小山。
再说王氏和何氏要做的“糍粑”,两人是闹了个大笑话。
白氏指出道:“你们想的是不同的‘糍粑’吧?我听过溪川县那边喜欢用熟糯米打,而山南一带做的是豆粉糍粑。”
何氏有些纳闷,“还真是不同的叫法?”
“做一回不就知道了?”
“说的是!”
何氏说干就干,院里要用的石槽极重,还是应庚与东宏抬到中央。
宋杞和取了四根木棍洗干净,分下去,杜明昭看见他挽袖子那架势,杏眸直直瞪圆,“祈之,你也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