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13页

      “眼生的很,我是不知道她是谁。”
    男人瞧出杜明昭是个好说话的脾气,他壮起胆子问询道:“杜姑娘说自己是大夫,可我等对你的医术是一无所知,咱们如何信得了你能治好病?”
    “就是啊,城中的济世堂能得信赖,还不是因为王太医那都是给宫里的看诊。”
    “也不知道哪来的胆量,真觉得能赛的过济世堂?”
    众人还在因杜明昭的话而忿忿,突然之间两辆马车顺着街道缓缓驶到泰平堂门前,有人立马呼出声:“是宫里来人了!”
    无他,马车之上有独属于皇宫的印章。
    百姓们纷纷让开道来,马车径直在杜明昭身前停下。
    “怎么皇宫的人会来?”
    “是来泰平堂找杜姑娘的?”
    众人不解之时,容芳华与容熙华姐妹亦是听到了响动,两人刚来到门前瞧看热闹,便见连慈领着两位小太监下了马车。
    容熙华到底是入过几次皇宫的大家小姐,只肖一眼她便认出了连慈。
    而容芳华在年前被皇后娘娘召见过一回,因此她觉着连慈有点眼熟,想了半天才忆起来,刚想问容熙华,可扭头却见容熙华的脸色不太好看。
    “大姐姐?”容芳华小心地扯了下容熙华的衣袖。
    容熙华脸蛋一僵,她侧头压低声音喊了容芳华一声:“三妹。”
    “那位连公公……”
    容芳华还未说完,容熙华的一根手指便放在了她的唇上,她摇了摇头,示意容芳华不要多问。
    连慈走到近处,杜明昭亲自迎过去,行礼道:“连公公。”
    “杜姑娘。”
    连慈比第一回 见要客气的多,他抬眸望了望泰平堂三个大字,与牌匾之上红得刺目的红绸,莫名地笑了笑,“看来杜姑娘真如传闻中所说,要在京中干一番大事了。”
    杜明昭垂首回道:“只是想平日不会闲着。”
    “挺好。”
    杜明昭不明白连慈是个什么意思。
    但很快,连慈便从袖中掏出一物,那明黄的圣旨一出,在场的众人黑压压地皆作跪地,包括容家姐妹二人。
    百姓们不是没听说过圣旨,亲眼所见还是稀罕。
    连慈捧着圣旨,喊道:“杜氏明昭接旨。”
    “民女在。”
    杜明昭离得连慈最近,因而她是最恭敬的那个。
    连慈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杜氏明昭在永阳城平息鼠疫之乱,救无数灾民于水火,是为大功。其心慈怀,怜悯天下苍生,是为神医之典范。朕心甚悦,今册封其为福清县主,特赐南岭封地,享食邑。再赐牌匾一副,望其日后更为天下而忧,救济劳苦。”
    杜明昭整个人愣在了原地。
    这是一道册封圣旨,本还是平民之身的杜明昭,一跃被封为了县主,且还有了属于她的封地。
    连慈读完圣旨,命跟在身后的小太监将赐下的牌匾取来。
    这张牌匾是明德帝亲笔所写,其上有四个大字。
    “杏林圣手”。
    仅仅四个字已是对杜明昭医术的无上夸奖。
    连慈瞧着杜明昭乌黑的发顶,他道:“福清县主,领旨吧。”
    杜明昭而后起身接下圣旨,她恭敬道:“民女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连慈笑眼投来,“县主如今可不是平民了。”
    杜明昭经他一提,才想起来改口,“是,多谢公公提醒。”
    “杂家在这里还要向县主道声贺,大明有您真是福气。”连慈朝杜明昭拱手,“陛下对您多次赞誉有加,这县主的名号是您该得的。”
    杜明昭莞尔,她让柳叶给连慈送上红封,而后泰平堂的小二们则抬走御赐牌匾,当即便挂在了铺子顶部。
    比起县主的册封,杜明昭更欢喜那御赐四个字。
    是陛下对她医术的肯定。
    圣旨已下,连慈便不再久留,他走前还又补道:“如今县主在京城开了医馆,今日是您开业之日,杂家就在这里祝您日后的生意红红火火吧。”
    “多谢连公公。”
    杜明昭笑着送走连慈。
    泰平堂之外的百姓得见宫中的马车驶离,众人才从地上起身。
    这圣旨周遭的人群听得一清二楚,谁都知道这位泰平堂的杜姑娘乃是新册封的福清县主。
    再者,永阳城那霍乱的鼠疫,能平息竟也出自她手。
    连陛下都圣口赞誉福清县主的医术高超,他们还有何可怀疑的?
    “恭喜杜姑娘啊,啊,不,是县主,恭喜县主!”
    “是我等眼拙,不知晓县主的本事,对不住了。”
    “县主乃是神医,我们还有什么不信的?”
    杜明昭被道贺声包围,她扬手笑笑,一边接下这些喜声,一边还又说道:“今日是我们泰平堂的大喜之日,只要来看诊的,我们医馆只会收大家一半的诊金。”
    容芳华闻声走来,“杜姐姐,那我若是要买药膏,可是也能便宜?”
    容熙华点了点容芳华的额头,“三妹,要喊福清县主,不可失礼。”
    容芳华被戳得额前发疼,直呼:“大姐姐?”
    对此,容熙华是先行向杜明昭作了礼,“此前多有得罪,对不住县主了。”
    她为的是有过的轻视与怠慢而道歉。
    “大小姐不必多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