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页
隐私这词在本年代还是个新鲜词,沐云冰听了,十分不屑:“切,不说就不说,还隐私。我跟你说,外面奇怪的人很多,你交朋友留个心眼啊。”
沐云河的心早飞回卧室狠狠拆信了,来不及和姐姐磨嘴皮,满口答应。像只小鸟般扑棱扑棱地进了卧室,还特地带上了门。
心想,三姐还真没说错,外面奇怪的人很多,比奇怪,谁比得过这一位?
把信封里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倒在她浅鹅黄色的床单上。除一本物归原主的书外,还有一些相片。
他果然给她寄相片了!
除此之外,居然还有对折起来的一沓信纸和一叠百元大钞。
沐云河惊呆了,怎么还有钱?
扫了一眼信纸,居然三张纸写了两页半,倒不是草书了,正宗的小楷。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复印件。
心跳骤然加速,但不去看信,把信放到一旁,只看照片。
数了一下,照片有五张。
其中三张是沐云河知道的在下山途中山泉边拍的。一张低头掬水,一张起身站在岩石上甩手看镜头,还有一张正从岩石上下来。
还有两张是沐云河不知道的。
那是在台风眼里。
她瞬间就懂了为什么那天在隆武路的馄饨铺子里,那几个自称苏江宁同事的人会说什么台风眼。
原来当时在北山的那个穿山洞口时,她只顾着看台风眼中的壮观美景,以为苏江宁在拍自然景观,却不想那时苏江宁也拍了她!
两张都是人物照。
一张来自斜侧后方的视角。
一名白衣少女坐在洞口断崖的最外缘,露出柔和但清晰的面颊线条。
少女视线所望处,翻滚的海面上矗立着半圆形的云/墙,如一个通天罩联通了苍穹与大海,通天罩内流云如火,将霞光投映在少女身上,为她整个人都镶上了一圈金边。
另一张则更为震撼。
夸张到极致的鱼眼镜头下,穿山洞口占据画面正中,无限接近于一个极致的圆。而圆心偏下是一名少女的背影。
她所面对的,是风云激荡,天海滔滔的洞外天地。
一切自然之力仿佛像要虹吸进入洞中一般,向着镜头内产生巨大的压迫感,而纤弱的少女就坐在这令人悚然的风暴面前,轻盈,脆弱,如一朵山巅的小白花。
她的背影让整个画面都宁静了下来。
沐云河微张着嘴,为这两张拍她的照片所震撼。
如果说有幸进入风暴眼中观看到那副景象给她留下了珍贵回忆,那么这两张照片就是将停留在记忆中的奇景具象化,并做了艺术化的升华。
把她也拍成了天地钟灵的一部分。
对此,沐云河十分感激。
足足凝视了几张照片十来分钟,直至她觉得再看下去就自恋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才放下照片,拿起了信纸。
苏江宁会给她写信,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毕竟苏江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话少,问一句答一句,能有问必答已让提问者十分满足,不要肖想什么主动开口发起话题。
这样的人居然会给别人写信,不,是给她写信。还写两页半纸!
会写些什么呢?
心跳声砰砰的,直到这时,沐云河才再一次确认。自己的确喜欢这位哥哥。喜欢得有多深入另当别论,但确实是喜欢的。
他能令她心驰神荡,有种小鹿乱撞的感觉。
“沐云河,展信佳。”
嗯,他记得我的名字怎么写。虽然是很平常的开头,但也有些小感动。
沐云河看信速度很快,不一会儿就看完了。
然后放下信纸,平复了一下心情,接着又读了一遍,这次要仔细得多。
她没想到,苏江宁在这封来信中把为她拍照的渊源,以及山中两日和她相处的感受都客观记录了下来,一气呵成,从头读到尾完全没有断续感。
记者笔头功夫了得不奇怪,但沐云河很诧异信中的那种倾诉感。
信的措辞并不如何热情,与他的人一样是淡淡的,但内容却很诚恳坦白,把沐云河好奇了很久的疑问消解了。
虽说如此,却没有瓦解苏江宁的神秘感。
沐云河把信又读了第三遍,苏江宁在她心中的形象,似乎更立体了,却也因为更多面而显得模糊了。
在信中,苏江宁首先解释了晚了两个月寄信的原因。
当时他将照片冲洗完毕,自己也被照片呈现的效果所震惊,正好市里当时在向各媒体征集千禧年摄影大赛的作品,他就提交了。
照片提交后,社里的领导十分看中,亲自写推荐语,一时单位竞相传阅。
苏江宁也提到,七月时有同事说在单位附近见到了你,但我想可能是认错了。
读到这一段时,烧得沐云河脸上通红。这辈子她重头修炼出一副厚脸皮,不怎么当着他人的面脸红,此时房中只有她一人,干脆脸红了个痛快。
她想或许是苏江宁给她一个台阶下,他有没有怀疑过她会出现在他单位附近呢?
苏江宁说,那时他想等照片获奖后再寄给她。如今照片已经获奖,连同获奖证书的复印件一同邮寄给她,另附奖金5000元。
他很坦诚地说,那个山洞是沐云河指路去的,若没有她,自己不会有机会去那里,也不可能拍到这样的照片。所以要把奖金也都给她,他自己保留胶卷底片和美好的回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