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88页

      总之还是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这笔钱已经不可能再向户部那边申请,在詹事府兼任左谕德的户部郎中卢光世直言,由于庙堂那边决定筹建水军,庞大的军费支出已经耗光了去年的税收,即便是今年的赋税收上来,明年庙堂那边也要补窟窿,现在已经不是能不能向户部申请经费的问题,而是都察院那些御史已经盯上了工业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弹劾文靖安等人滥用国资。
    这种事文靖安已经提前亲自体验过了,最先弹劾他的那个监察御史还在盯着他呢。
    钱永远是个大问题。
    周洵和林宁宴借剑州那一万五千两还好,萧慈祐在当太子前是亲王,他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七月份粮食丰收有一笔进项,他可以帮忙出面摆平,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后面还要更大的支出,比如最基本的日常运转,水泥厂、炼油厂、钢厂等等项目技术已经成熟,只要有钱随时可以立项开工,但以目前这种情况来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故此,晨会之后文靖安又跟严素光、林宁宴等少壮派开了个小会,确定了他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第一,集体筹钱。
    第二,赶在七月底第二季水稻种植前,尽可能多地生产化肥和农药,文靖安、严素光主要负责。
    第三,水泥厂、纺织厂、炼油厂、钢铁厂等等根据现实需要立项筹办,文靖安、严素光、林宁宴、崔琰主要负责。
    第四,组建一个“翻译部”,把林宁宴带回来的书籍译成汉字,文靖安主要负责。
    第五,开办“化工专业技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文靖安、严素光主要负责。
    第六,筹备新一轮的西海之行,成立西海人才引进局(收买局),周洵、林宁宴主要负责。
    第七,集体筹钱。
    他们没有定错,第一和第七条都是集体想办法筹钱。
    关于筹钱,文靖安一共给出了三个设想,三个具体方案。
    三个设想:
    第一,成立工业区招商局吸收民间资金(股票思路)。
    第二,成立工业区银行发放债券(国债思路)。
    第三,通过报纸售卖“彩券”(彩票思路)。
    三个方案:
    第一,建造味精、鸡精提炼厂,开创食品调味行业。
    第二,建造火柴厂。
    第三,建造新型肥皂厂。
    三个设想短时间内很难筹到钱,因为需要信用支撑,但从长远来看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必须手段。
    三个方案可以直接实行,其实不止三个方案,文靖安只是根据他自己的专业和目前的现实考虑提出了这三个方案,其中味精是谷氨酸制造提取,这个可以实现,且肯定具备市场前景;火柴制造主要使用二氧化锰和红磷,这个也可以实现,西海人已经开始使用火柴;不止是肥皂,洗发香精、甘油等等日用化工品的制造也可以实现,最重要的是,文靖安以前世的经验可以判定这些行业肯定赚钱。
    问题在于如果要执行这些方案,前期又得需要一笔巨大的投资,他们现在维持工业区日常运转的钱早就见底了,连《新华月报》那点收入和刊登广告的收入都扔进去了,要不是严素光在极力维持,其他人勒紧裤腰带,真有人会跑路,光喊口号只谈理想是不行的,民夫们要吃饭,那些低级的官员要养家糊口,西海人没有钱直接就翻脸,就是这么现实。
    严素光明确和文靖安交了底,剩下的钱只能用来进行化肥生产,不可能再用到其他地方。
    值此山穷水尽之际,远方传来了一个惊喜消息。
    事实证明,文靖安当初让陈崇章回云州筹办炼盐厂是无比英明的决定。
    文探花个子矮眼界高,站得低看得远!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崇章和陈家人已经办成了第一个炼盐厂,盐铁之利的能量甚至让陈崇章感到害怕,他在信中特意提及让文靖安一定要和林宁宴把炼盐这件事跟詹事府也搭上关系,光是跟户部合作还不够,还要有东宫做后台,要萧慈祐撑腰,他们家只充当“代办”的角色,赚一点辛苦钱,所有的利润要归户部和詹事府所有。
    随着陈崇章这封信寄过来的,还有一万两的银票。
    这还是跟户部七三分成之后的利润,也难怪陈崇章感到害怕,他的担忧不无道理,钱实在赚得太多了!
    文靖安没有第一时间给陈崇章回信,他赶紧把这笔钱交给了严素光,然后找林宁宴说了这件事。
    林宁宴一听便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说道:“这件事我去找太子殿下说清楚。”
    文靖安:“还不够,还要想办法按照崇章说的做,把盐厂转移出来,不然家里人太危险了。”
    对他来说,家人比这些钱重要得多。
    林宁宴道:“我知道,我会想办法说服殿下,让他上一份奏折,现在朝廷也缺钱,这件事关系西北数州盐利,我们主动去谈,给朝廷提供一条合理合法的财路,只要分配得当不会有大问题。”
    文靖安点了点头,随即又苦笑:“没有钱寸步难行,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条财路又得主动让出去,难,真的难。”
    第166章 对答 千秋功业绕梁三日
    难归难,有了陈崇章从云州那边过来的银子,目前这一关总算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