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50页

      瞧了瞧裴阙的神色,李兴看不出裴阙这会的表情有什么意味,但从裴家和云家的恩怨上来看,裴阙给他说这些,也是带了私心的。不过他愿意接裴阙的这个事,算起来,裴阙也还有一年的孝期在身。
    一年的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他们都不想在这一年里有什么意外。
    李兴举起杯盏,“来,我们喝一杯。”
    裴阙笑着和李兴碰了一杯。
    等裴阙从院子离开时,天色已晚。
    回到裴府后,裴阙怕身上的酒味熏着安芷,先去偏屋洗漱后,才回了主屋。
    安芷并没有歇下,而是和冰露在屋里做画图样。
    “方才的水可还热?”安芷抬头瞥了眼进来的裴阙。
    “刚刚好。”裴阙坐到安芷边上,冰露识趣地出了屋子,他搂住安芷,“原来热水是夫人让备着的啊。”
    “你去了那么久,我都怕你也被人抓到天牢里,快说说,为何这般迟才回来?”安芷放下手中的笔,看到裴阙面颊微微泛红,用手背摸了摸,“你喝酒了?在天牢里和许文庸喝酒?”
    “不是。”裴阙摇头,说了遇到李兴的事,“七王爷有心上位,奈何身边没有得力的人,所以和我说了许多。”
    但凡管事的人,手底下都要有几个得力下属,更别说王爷皇帝了。
    可李兴以前的封地实在荒芜,打小起又是个不起眼的皇子,能跟在他身边的,也不会是特别出色的人。在马车被李兴的人拦下时,包括到之后和李兴说话时,裴阙就在计划着以后的路。
    虽说裴阙救过李兴,但这种恩情,李兴可以记得,裴阙却不能拿这个多说,不然就有了点威胁的意思。
    而且从裴阙和李兴的接触上来看,李兴可能会和他共事愉快,但他们不会是朋友,更不会是知己。
    不过君臣之间,本就不需要私人的情谊,能够一起共事就行。
    安芷听完后也明白了,他们接下来的一年,本来会是最难的一年,不过在裴阙经营后,日子能安生不少。
    第777章 年后
    许文庸上刑场那日,裴阙和安芷没亲自去刑场,而是站在塔楼上,远远地望着街道上的囚车。
    街道两旁围了不少人,安芷他们听不到街道上的咒骂声,但可以看到百姓朝囚车丢烂菜叶子。
    安芷唏嘘道,“说来许家也是百年世家,不曾想,因为许文庸一己私心,到了今儿的地步。今儿许文庸要问斩,也不知道剩下的许家人作何感想。”
    “他们怕是还没收到消息,从京都到临山,再快也得花上几日的时间。”裴阙唇角带着浅浅的一层笑意,“就算是底蕴再深的世家,也难免会有落败的时候,没有人能一直兴盛的,起起伏伏才是正常。种因得果,许文庸这是咎由自取,咱们且看着就行。”
    等视线里看不到囚车,安芷才转身坐下。
    还在正月里,京都的冰雪尚未融化完,塔楼上的风还是会冷,冰露换了手炉给安芷,等手里暖和了,人便有了点精神。
    夫妇二人相邻坐着,一盏茶的功夫,就从刑场那传来消息,说许文庸已经被砍头了。
    许文庸一死,安芷和裴阙了结一桩心事。
    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安芷的视线望向皇宫的方向,“听闻太后坚持立十三王爷为新帝,七王爷也没意见,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裴阙嗯了一声,修长的手指转着茶盏玩,“太后是七王爷嫡母,七王爷不好与他起争执,倒不如先成全太后的心意,日后让朝臣和天下百姓看看太后的选择如何。不过等新帝即位后,七王爷也不会容太后继续待在京都的。”
    安芷笑了,白皙的脸庞露出浅浅的梨涡,“太后一心想要掌权,却不知七王爷只是面上答应,等去了西陵后,怕是有得闹腾。”
    “再怎么闹都没用,太后以为提携云兴邦就能给她在朝中助力,可她大错特错了,就是因为重新启用云兴邦,反而让太后失了民心。有先帝爷的遗诏在,太后此生除了当女帝,不然都不可能留在京都,除非她让先帝爷活过来,重新改了遗诏。”说到最后,裴阙都忍不住笑了。
    事实上,正如裴阙说的一样。新帝登基的次日,百官就上书请太后回西陵,太后当即气吐了血。可她再挣扎都没用,云兴邦不仅没能说上话,反而处处受到掣肘。
    和百官僵持了三日,南边的冀州太守起兵,北边临山的许家自立为王,西北和北漠的战事虽然赢了,但是东边的海国又带兵入侵。
    一时间,晋朝国土是内忧外患。
    但却没人愿意出兵,因为百官要等太后去西陵后,才肯出兵。
    太后大骂百官卸磨杀驴,可再怎么骂,百官也是用沉默回复。至于帮太后说话的人,三日里也都被抓出把柄,马上被抄家办了。
    太后顿感无力,可恨身边一个帮忙的人都没有,新帝又是个小孩儿,更说不上话。
    最后,太后是在病重时,被人抬出慈宁宫,送到西陵的。
    太后一走,李兴立马带人去围剿冀州,夏云江则是带兵对付海国。
    战事一起,就是十一个月过去,到了年底。
    日子过得太快,从一个冬日到另一个冬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对很多人都有着重大的变化。
    新帝是个性子软的,加上有了前车之鉴,大臣们不敢再像前一次一样压得太紧,朝政的事大多有成国公和几位大臣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