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29页

      陆明玉略略点头。
    那一边,永嘉帝亲自抱起珝哥儿,连赞了几声好。
    乔皇后压下重重心事,笑着附和:“珝哥儿确实生得好,看着就聪慧。等长大后,定会像阿景年少时一样,读书过目不忘。再像陆氏一样,天生神力,武艺超群。”
    这话可算说进永嘉帝的心坎里了。
    儿媳妇武力值太高,让人有那么一点不是滋味。不过,若能都传给孩子,可就是一桩大喜事了。
    永嘉帝掂了掂手中的分量,满意地说道:“双生的孩子,个头比寻常的都要小。珝哥儿倒是长得快。”
    乔皇后立刻笑道:“孩子刚满月,等过几个月,定然更胖更健壮。”
    永嘉帝看过珝哥儿,才想起还有一个孙女。笑着对李景陆明玉说道:“将瑄姐儿抱过来,给朕看看。”
    李景抱起瑄姐儿,送到永嘉帝面前。
    永嘉帝抱着孙子没松手,笑呵呵地打量瑄姐儿几眼:“兄妹两个,果然生得一般模样。”
    不过,还是珝哥儿看起来更机灵一点。
    永嘉帝在心里又赞了孙子一句。虽然没说出口,那副偏心眼的模样,也够瞧的了。
    别说陆明玉,李景心里也有些不痛快。他不动声色地将双臂收回来,淡淡笑道:“是啊,在我们夫妻心里,他们兄妹都是一样的。”
    永嘉帝似乎没听出儿子的些许不满,随口笑道:“两个孩子还小,现在生得像。等稍大一些,模样就会渐渐不同了。”
    顿了顿说道:“东宫已经收拾妥当,立储大典在半个月后。等立储大典结束,你们就带着孩子住进东宫吧!”
    乔皇后心中的喜悦,从眼角眉梢流露出来:“等你们住进东宫,来椒房殿请安也方便。本宫也能日日见到孙子孙女了。”
    身为太子,住进东宫,是应有之义。
    李景和陆明玉对视一眼,一起应下。
    ……
    午膳后,永嘉帝和李景父子两个去了文华殿处理政事。
    乔皇后平日习惯午睡,今日也不肯去睡了,笑吟吟地陪在一双孩子身边。
    两个刚满月的孩子,除了吃就是睡。兄妹两个并排靠在一起,各自呼呼大睡。不时伸个懒腰,小拳头挥来挥去,或是蹬蹬小腿,简直让人爱进了心坎里。
    乔皇后越看越爱,低声笑道:“不如直接住进宫里,左右还有半个月,就别跑来跑去了。椒房殿里多的是地方。”
    陆明玉怕惊醒了孩子,轻声应道:“名不正言不顺,现在住进宫中,怕会惹来御史们多舌。母后再等半个月,以后想见孩子,日日都能见到。”
    文官们对这些规矩确实看重。
    乔皇后无奈地点了点头:“也罢,再等上半个月便是。”
    陆明玉笑道:“母后不嫌辛苦,以后就和儿媳一同带孩子。不瞒母后,我性子急,没什么耐心,两个孩子一哭闹,我一个人着实头痛。”
    乔皇后听得舒心,笑着说道:“孩子还小,哭闹也是难免,耐着性子多哄一哄。”然后,说起了慧安公主和李景小时候的趣事。
    “慧安是本宫长女,自小就是个能哭能闹的,时常闹的本宫半夜都睡不着。到了阿景,就乖巧听话得多了……”
    怕惊醒孩子,乔皇后将声音放得又轻又软,目光温柔之极。
    陆明玉从未见过这一面的乔皇后,心里暗暗唏嘘。
    做了母亲之后,儿女就是亲娘的命脉。
    “慧安性子急躁,又掐尖好强惯了,脾气不好。”乔皇后很自然地将话题引了过来:“权当是看在本宫和阿景的颜面上,她偶尔说话不中听,你别放在心里。”
    乔皇后将姿态放得低,陆明玉自不能盛气凌人,微笑着应道:“母后放心,我和皇姐相处得不错。偶尔生口角,很快就会和好。皇姐心疼殿下,我也同样心疼殿下,怎么舍得殿下左右为难?”
    乔皇后舒展眉头,笑了起来:“如此就好。本宫只生了他们姐弟两个,只盼着他们姐弟和睦。”
    说起来,李景也很幸运。
    最亲的三个女子,各有各的性格脾气,不过,都很在意他。
    ……
    在椒房殿里消磨至傍晚,陆明玉才领着一双孩子回府。
    两个孩子下午睡得足,此时精神格外好。
    屋子里炭盆燃得旺,十分暖和。陆明玉将一双孩子放在床榻上,然后笑着引孩子们抬头:“珝哥儿,瑄姐儿,娘在这儿。”
    两个孩子吃力地仰着脖子抬着头,寻找亲娘的面孔。
    兄妹两个头靠得近,不其然碰到了一起。各自不肯相让,像两只小牛一般顶在一起。
    陆明玉被逗得直乐。
    奶娘们也都笑了起来。也没人去将两个孩子分开,任由他们嬉闹。
    绮云快步走了过来,急急低语道:“娘娘,陆府送了信来,二少奶奶肚痛发作,就要临盆了。”
    沈澜早已足月,肚子却一直没动静,比预估的临盆之日迟了七八日。
    总算是要生了。。
    陆明玉一喜,霍然起身:“我这就回陆府。”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临盆
    陆明玉令奶娘们照看孩子,然后骑马去了陆府。
    时隔数月,重新骑上马背,在寒风中扬鞭策马,那种畅快恣意的美妙滋味就别提了。
    陆乙领着二十多个侍卫随行,几个在前开路,有几个在后面跟随,左右同样有人。总之,经过刺杀一事后,众侍卫都绷紧了神经,一边策马,一边警惕地留意四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