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页
白志文的记忆力好,四书五经他都背熟了,随便抽问哪一本的内容他轻轻松松就能背出来。
老先生确定了白志文的水准后,开始问更深的问题,白志文打起精神回答老先生的每个问题。
其实白志文刚跟着他爹小白秀才学《大学》和《论语》没多长时日,他爹就出事了,他跟着他娘带着弟弟回祖籍守孝,全都靠他自己读书领悟,很多地方他一直不太能想明白。
于是,老先生问他关于《大学》和《论语》的问题他回答得还算勉强,涉及到其他某本书或者两本的内容一起,白志文就接不上了。
问到最后,白志文连回答的思路都没有,他直接拱手:“老先生,学生学识浅薄,回答不上来。”
之前白志文是跟着黎明瑾一样喊的老爷爷,在发现老先生的学识渊博之后,他改口跟黎成石一样,喊老先生了。
老先生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就那样静静地看了白志文好一会儿,才说道:“你小子学识尚可。”
这个尚可,是建立在白志文的年龄、所处地域以及他的出身来说的,有他这个水准挺好的了,是个好苗子。
接着,老先生话音一转:“但是你要记住,经典要读,历代大儒贤达的注、述等也要一起读,还有官修史书、诸子百家,这样才能做到不出门知天下事。”
说完,老先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摇了摇头自言自语:“现在的学子都是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两耳不闻窗外事都快读傻了,哪里能读出什么名堂来,要老夫说还是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胸怀,方能成器。”
作者闲话: 文里提到的科举相关内容为夕夕自己结合百度资料编的,大家看个开心哈~~
第180章 终于回村
老先生说的话不算深奥,就是没读书的人可能听不太明白,不理解为什么读书人除了读书还要做什么别的。
当然,白志文是听明白了的,其他的人,比如说黎成石懂了个大概,而根本不识字的牛车夫、识字但是年龄小的黎明瑾和黎秋生,三人都迷迷煳煳的。
说完这句话,老先生就开始闭目养神,一副我要休息一会儿、别和我说话的样子。
没一会儿功夫牛车就到了上河村,这时的上河村异常的安静。
要坐牛车到上河村东边的黎家,必然会从村中心大槐树下走过,这里只要不下雨、不是特别冷的天气,都会有一群婆子媳妇在闲聊。
一是大家聚在一起做事聊天更好打发时间,二则也算是对村子的一种保护,外来人员一眼就能被大家看出来,不至于让不认识的人混进村里。
今天黎成石他们坐的牛车经过村中心大槐树下的时候,这里空荡荡的一个人影都没有。
自昨天下午,大家发现有三个孩子不见了之后,不需要白村长挨家挨户地去喊人,听到了这件事的人都出动了。
黎家没有把信的事说出去,大家都以为几个孩子是在后山上不见的,大部分人去到后山上找孩子,少部分分散到了村子附近找。
花了一个下午外加一个早上的时间,上河村的人把整个村子附近都给翻了一遍,后山也找完了,都能找到三个孩子。
今天中午,白村长组织了村里的青壮年一起去到后山深处的山里,找找看三个孩子会不会到深山里了。
所以看着空荡荡的大槐树下,黎成石猜测肯定是村里人做了什么,他让牛车夫先送孩子们回去,他去一趟白村长家看看。
三个孩子属于三户人家,去黎家的路和黎二爷家、白家是一样的,都在上河村东边。
老先生老神在在地继续坐在牛车上,跟着三个孩子一起往他们家的方向去。
其实回到村里后,黎明瑾他们都有些激动,要不是他们的腿现在都还痛着,这三个小孩肯定早就跳下车直接冲回家。
看着越来越近的黎家院子,黎明瑾安耐不住,高兴地喊道:“到家了!”
他是昨天中午饭后被人劫走的,今天下午就回到家,时间只过了一天,黎明瑾却感觉他好像在外面待了很久。
终于到了黎家的院门,黎明瑾忍着疼爬下牛车,对关着门的黎家院子大喊:“娘!奶!我回来了!”
白志文也跟着从牛车上下来,他们白家的院门也是关着的,他都习惯了,毕竟他们家是要守孝的,不能随时把大门敞开。
没有让黎秋生也下车,牛车夫赶着牛车往前多走了几步,把黎秋生送到了黎二爷家门口。
黎二爷家的院子同样是关着的,黎秋生走到他和娘还有外公、外婆新开的那个院门处,敲门喊人。
把人送到了地方,牛车夫指挥着他家的牛在黎家、黎二爷家和白家房子中间的空地上掉了个头,晃晃悠悠地往村中心大槐树下慢慢地走去,等着黎成石办完事再载他和这个老先生一起回县城。
老先生在路过三家人的房子时漫不经心地睁开眼,瞟了眼三家人的情况,微微颔首,继续闭目养神。
这时候,青壮年跟着白村长一起到后山的深山里找孩子去了,年龄稍大或者稍小的就留在村里,同妇人们一起继续在后山和附近找,村里的小孩全都被集中在了一个地方,由年龄大了的婆子、老汉帮忙看着。
所以,黎家、黎二爷家和白家都没有人在,黎明瑾、黎秋生和白志文都被关在了他们家的院子外面,进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