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页
白村长是同情白晨这个孩子的,所以白晨的要求他都尽量满足了,不让白晨再被他那个家里的人给限制。
分家完成之后,白晨拿着这些对他而言很重要的文书,回到他和黎明春的房间,提起黎明春收拾出来的那个小包袱,将房间的窗户一关、门一锁,扶着黎明春就离开了白家。
白晨爹娘拿着白晨刚给他们的五个二两小银锭,高兴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将银子给藏在了他们认为不会被人找到的地方,盘算着银子怎么用。
这时候,天色已晚,又是冬天寒风凛冽的,村子里没有两个人,白家分家,白晨带着媳妇回娘家住的消息没有传出去。
等到第二天上午,白晨请了几个村里年轻汉子帮他搬黎明春嫁妆,白家发生的事才被人知道了。
黎明春的嫁妆就是他们新房里所有的家具,搬起来东西不算多,也不算少,五个年轻人陆陆续续搬了一上午才搬完,白晨给了他们一人二十个铜板的辛苦费。
虽然像床、柜子一类的东西黎家有,白晨他们住在那边之后用不上新房的家具,但是他们两口子迟早要起新房子,不可能把这些以后用得上的家具留在白家被白家人糟蹋。
白晨爹娘看着白晨带来人一点点把房间搬空,又开始不满了起来,觉得昨天就不该答应十两银子就分家的,应该让他们把这里面的家具都留下。
可是现在分家文书都签了,没有再反悔的余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什么都做不了。
看着他住了半年再次变得空荡荡的房间,白晨感觉自己心里那些不满、委屈、心寒、难过也都一点点被搬走,以后他会和明春建立属于他们两人的幸福小家。
白晨净身出户一事虽然白家和黎家人都没有刻意说出去,但是村里人还是知道了。
在过年前把大儿子一家赶出家门,白晨的爹娘真是做得出这种事,村里白族的人一提起白晨就很尴尬,恨不得给这奇葩夫妻两换个姓氏,不要姓白。
另一边的黎家气氛很是和谐,同黎明春定亲的这些年,白晨已经同黎家人熟悉了起来,搬到黎家之后他并没有陌生感,同黎家人相处得还挺不错的,守夜也是同黎家人一起的。
今年过年黎明瑾本以为会少了自家二姐,但是没想到白家会在过年前分家,导致今年黎家过年还是和去年的人一样,甚至比去年更多了一个人,更热闹了些。
过完年后,大年初一黎家去给祖先上坟的时候白晨也是跟着黎家人一起,只是等黎家人回到家之后,他提着自己之前就准备好了的年礼回了趟白家,站在白家院子门口将东西放进院门,然后就离开了。
村里人这会儿已经知道了白晨是净身出户,看着白晨还很孝顺地给他爹娘提了年礼回来,一个个都对着白晨爹娘夸白晨孝顺,夸他们好福气。
然后背过身,几乎所有人都说白晨爹娘脑子和眼睛都有问题,看不到他们大儿子的好,非要把小儿子这种不干人事的混账宠上天。
白家人的事在今年正月里被大家翻来覆去地说道,等到二月开始春耕,村里人忙了起来说的人才少了下去。
村里照常忙着春耕,县衙却发生了一件大事——知县赵承泽连任两届后终于迎来了他的调任。
在这两届六年的时间里,赵承泽的政绩非常漂亮。
首先是第一年就遇到大旱,赵承泽治下的人找到了可以食用的一种新粮食——芋头,让受灾的地区少饿死了不少人,这是大功绩一件,直接让皇帝记住了这个小小的七品知县。
然后是旱灾的次年,赵承泽辅助调查了辉安省巡抚受贿、克扣赈灾粮饷一案,这个案子知道的人很少,但是皇帝是看了整个案子卷宗的人,在上面再一次看到了赵承泽的名字,加深了皇帝对赵承泽的印象。
接着是赵承泽治下的人种出来了产量比红薯更高的紫薯,以及一年能够收割两茬的再生稻,虽然紫薯不是一开始就在昌平县种的,但是让皇帝知道紫薯这个粮食是昌平县,所以这个功绩也算在了昌平县知县身上。
粮食是国之根本,多种出来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宽松一些,当今圣上是体恤百姓的,他对赵承泽非常满意。
按理来说,这三年的政绩已经足够赵承泽调任去更好的地方了,但是因为他才在地方做了三年的知县,皇帝准备压他一届,才让他在昌平县多待了三年。
后面这三年大虞朝风调雨顺的,没有出什么乱子,赵承泽也就安安静静地做他的知县,将他治下的县城各项事务处理好,每年述职的折子同样非常漂亮。
对赵承泽而言,后面这三年他的收获其实不小,他没事就跑去找在昌平县定居收了徒弟的世伯章安浩探讨为官之道,这让他飞快地成长了起来,以后不管他在哪里做官,相信都不会混得差。
这一回赵承泽的调任消息赵家没有动用关系提前得知,因为赵大人相信以赵承泽这几年在外面做知县的成绩,绝对会有一个让他们惊喜的职位。
果不其然,二月上旬,关于本届官员的升调情况出来之后,在京城的赵老爷率先收获了一连串的恭喜。
赵承泽即将赴任原汉省晋台府的通判,通判一职是从五品的官职,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知府甚至说整个原汉省的官员都有监察的责任,因为通判可以直接将折子送达天听,不需要经过知府、巡抚、总督等上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