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43页

      任谁都没有想到,一年之后,沈寡妇跟着一个外来的卖货郎跑了,不要相公也不要女儿,让白午成了整个村子的笑话。
    作者闲话:感谢? ?)?*??对我的支持)
    第324章 黎明夏出嫁
    黎明夏出嫁,黎家并不是主场,郑家那边要准备更多东西,可是黎老太还是很重视,带着白秀荷和姜芷芸把黎明夏的嫁妆理了好几遍。
    毕竟黎明夏没有娘,若是她的嫁妆出了问题,那就太打老黎家的脸了,也让黎明夏一辈子都会因为这个事受到影响。
    黎明瑾则在屋里陪着黎明夏整理贴身物品,两人说着以后的事。
    “四姐,未来四姐夫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猎户,你要是嫁过去了,郑大哥出门了你不得天天提心吊胆吗?”黎明瑾对此有些担忧,他听爹和娘说过一次,记在了心里。
    “山子哥同我说过了,等我嫁过去之后,他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做其他的。”黎明夏心里也是担忧的。
    虽说郑山力气大,打猎经验也丰富,但是他在山上打猎还是经常受伤,大大小小的伤口不少,黎明夏每次看到他下山的时候身上有血都会跟着担心。
    但郑家世世代代都是以打猎为生,她一个嫁过去的媳妇哪能陡然让别人把祖传的东西放弃,而且不打猎的话郑家人吃什么呢?
    跟着她爹学种地?黎明夏觉得不大适合郑山。
    “大哥和三哥成亲的时候,我看郑大哥他们提了不少的野兔子过来,听说兔子长得很快,一生就是一大窝,要不以后郑家改行养兔子?”黎明瑾随口说道。
    兔子毛茸茸的,养的时候看着可爱,宰了之后吃肉味道好,兔子的皮冬天还可以做成围脖、披风、手套和鞋子,暖和又好看,为什么不能养兔子呢?
    上河村这边有养猪的,养鸡的,养鸭的,还有养羊的,就是没听说过谁家养兔子。
    黎明夏迟疑:“兔子还能养吗?”
    “兔子就跟牛和羊一样,都是吃草的,为什么不能养?”黎明瑾也不解。
    山上有野猪,家里就有家养的猪,山上有野鸡,家里就有家养的鸡,河里有野鸭子,池塘里就有家养的鸭子,山上有野羊,家里就有家养的羊,那么兔子为什么不可以家养呢?
    黎明夏听着黎明瑾的话,眼神越来越亮:“瑾哥儿,你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
    心情激动的黎明夏忍不住在房间里转来转去:“回头我就试试,让山子哥给我抓一笼兔子回来养着看看,如果能行的话,以后就在家养兔子,让他少上山打猎。”
    “就是不知道兔子要怎么养,也没有听说别的哪儿有人养兔子,想要学一手都找不到地方学,不过只要肯下功夫,总能做成。”
    黎明夏是一个明确了目标就努力去做的人,原本她和黎明瑾是在说着出嫁前还要准备哪些东西,话题突然就歪成了养兔子,她拿出了笔纸记录自己想到的养兔子要注意的事。
    只知道兔子是吃山上的草长大,可兔子要吃哪些草大家不知道,黎明瑾经常往后山上跑,他对后山上那些草还算熟悉,想了想告诉了黎明夏兔子喜欢出现在什么样的地方,兔子经常出现的地方有哪几种草。
    这些都是以后养兔子的经验,黎明夏一字不落的全都记在了纸上,盯着纸上写满了的字,眉眼弯弯。
    嫁给郑山她不后悔,但是想着郑山总出入那些危险的地方,她心疼。
    如今在瑾哥儿的提醒下找到了一个可以代替打猎谋生的方式,黎明夏很难压抑下来她的兴奋。
    之前黎明夏很舍不得黎家众人,觉得嫁出去了以后再回来就不是在家当女儿的感觉了,这会儿她却是恨不得明天就嫁过去,让郑山给自己多抓一些兔子回来养着试试看。
    黎明夏觉得,养兔子可能就跟她绣花一样。
    想要绣一个新的花样,得先找布料,适合的布料有了还得搭配适当的颜色,经过不停的改动最后出来的成品才能漂亮好看。
    养兔子也是新的事,可能就是要不停地尝试,最后才能把兔子养好。
    反正兔子就是山上捉来的,兔子吃的草自己就可以割不用花本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黎明夏的兴奋一直持续了两天,终于等到她出嫁的前一天晚上,离家的忧伤才把她的兴奋劲压了下去。
    第二天早上,黎老太过来喊黎明夏起床梳洗打扮的时候看着她那迷迷瞪瞪的样子,以为她是心里想着太多事没睡好,又好气又好笑。
    黎老太也舍不得这个听话又有主见的孙女,可是再舍不得也得把她嫁出去,不能把她耽误了在家留成老姑娘。
    今天送走黎明夏,黎家下一个要出门的就是黎明瑾了,黎老太叹口气,好在瑾哥儿的婚事还要等一年多,足以让她这个老婆子一点点适应家中孩子离开。
    黎家这边全都起得很早,黎明夏要梳洗打扮,黎明德他们还在继续想法子为难新郎官,不能让郑山这么便宜就娶走他们黎家的女孩。
    黎明瑾两边跑着,听到黎明礼在一旁出馊主意,没忍住说了一句:“三哥,郑大哥就不认识几个字,你让他读文章不是为难人吗?”
    郑山小时候有去私塾开蒙,可是他的体型和身高让其他孩子害怕不说,一旦私塾里发生了欺负人的事,夫子和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郑山做的,没读几天郑山就不愿意继续去私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