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58页

      所以,这基本上考的便是对于文字的认识面究竟有多广、有多深了。
    既是猜谜,自然猜的不会是各族自家的土呢语言,林胡、楼烦、山戎与巴鞑族基本属于语言不通,双方首领对话还得靠翻译,所以他们猜谜用的是华夏字,这便相对而言彼此都“公平”了。
    狻菽对华夏文字算是族中“造诣”最深的了,所以他没带其它族随,只让陈白起一块儿跟上,姒四由他的随侍在台下看管着。
    所选中各族代表,需要上秋台写谜题。
    这写谜题倒是可以自由选择字体,这个并没有什么规矩,而结果则是采取分制来评定。
    每族皆可出三个谜题,答对得一分,答错则减一分,以最终谁得的分数最多为胜。
    陈白起并不清楚目前这个时代的谜题水准,是以一开始十分安静地跟随在狻菽身后,探索着紫色人物标志具体位置,不曾插言。
    而狻菽出的谜题一开始便不打算陈白起,他早就找好了三个谜题,迅速写上了竹简。
    狻菽的字扭扭曲曲,完全犹如三岁孩童一般。
    要说此时的蛮夷族群并不爱学习,对他们而言,识不识字,会不会读书写字,问题不大。
    所以,拿其它人来比,狻菽亦算得上是当地蛮夷中的知识份子了。
    其它族群写谜题不像狻菽是自己来,他们找的代笔。
    狻菽写完后,便让人将竹简给挂起来。
    很快,其台上的另外三族也都写好挂了起来。
    既已出好谜题,接下来便是来猜。
    首先是林胡那边率先亮竹简,因为是他们先写好的,第二个则是狻菽,轮下是楼烦,最后便是巴鞑。
    林胡那边一群胡服中站着一名秦人,他穿着一件青色袍服,襟与袖皆衔有绒边,他一头漆黑乌发全部结在头顶用一根青玉簪固定,十分打眼。
    他站在逆光处,周身都被度了一层光圈,肤色与胡人的古铜色相比,显得皮肤白皙而通透,他看起来十分年轻,容貌亦不错,唇红齿白,乍一看倒有几分玉面何郎的味道。
    林胡那边的竹简谜题便是由他所写,而这谜题的比试亦是由他而兴。
    陈白起看了这秦人一眼,想查看其资料时,却发现他的资料十分有限,这表明此人绝无他示人所表现的那般无害、简单。
    职业:谋士。
    姓名:稽婴(秦)
    等级:?
    种族:人类。
    属性:?
    说明:落难的秦人。
    系统对他的说明是“落难的秦人”,这说明倒有点奇怪了,因何“落难”?
    一方面陈白起怀疑这个叫“稽婴”的人有蹊跷,一方面陈白起又发现,他并非她要找的那个拥有紫色标志人物。
    秦人稽婴眼神清亮,却十分敏锐独到,他于秋台上扫视一眼,便瞅见了山戎孤竹内有一中原的黄肤少年,多少亦留意了几分。
    此时陈白起面容被涂抹了一层黯淡易容黄色,又身着一身胡服,站在秋台上,并不算多显眼,但稽婴并非一个以貌取人之人,他料想这个孤竹少族长会带这样一人上台,自然有些不一样的本事。
    第223章 谋士,同一类人(1)
    那秦人沈落在陈白起身上的目光过久,导致陈白起想装作不知道,亦不行了。
    她转过眼,看着他,她眉梢微弯,不经意掠过的一丝目光似烟雨湖泊上那翩然一现的朦胧身影,风轻花落定,卷起美丽悠然扬长去。
    秦人稽婴微微一愣,他倒不知楚境随便一稚龄儿郎便有此等风流意籍意味。
    他心底略微生疑,面上却朝她一笑,那笑如晴晓初春日,高心望素云。
    而另一头,陈白起眼神稍淡,却似受他的笑感染,亦扬起一抹笑容,疏离却和善地打了一声招呼。
    目前敌我情况不明,不宜树敌,双方一致决定,权当君子之交。
    秦人一看陈白起的眼神与举止,心中便有了认准,他与她,是同一类人。
    腹中之物尚不知深浅,然,凡是合乎双方价值观与行为契合的东西,他便觉得亲切与认同。
    一旁搁置笔墨的狻菽看到两人私下互动,面色泛冷,他朝陈白起斜过眼,道:“陈三,你与那秦人相识?”
    陈白起予他自称陈氏三郎。
    陈白起收回视线,转过眼,向狻菽摇头。
    素未谋面,自是不识。
    “既不相识,何须与他这般客气!”狻菽心中敌我分明,恩怨情仇快意,对这秦人他自当看不顺眼,便顺带不乐意陈白起这副立场模糊的惺惺作态。
    陈白起无奈:“这只是普通世家的寻常礼节,不提此哉,论战事,即便两军对垒于军前,亦有不斩来使此等不成文规矩,何况这只是一场双方以文相较的比试。”
    “这便是尔等楚人之无聊礼数?”狻菽一掌按上桌面,嗤之以鼻:“毫无用处。”
    通过他的评价,可以看得出来,狻菽是一个有仇族意识之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陈白起对此,仅报以一笑,不再作答。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在他眼中无用之物,对于另一个环境而言,却是长身立业之根本,他自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天下大同,而“礼”自从孔老夫子提出来之后,从古到今,已经传承了两千五百多年,华夏因此而成为“礼义之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