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09章 终于

      张子四言在今世的初次面世,带给诸多儒生乃至在场官员的冲击,只能用振聋发聩来形容。
    便是在后世,人们在读这四言时,心中都有震动,更何况这些自幼饱受儒学熏陶的儒生们?
    贾琮摘抄于前世的那三阙词作,虽然也动人心,却也只是让人喜欢罢了。
    然而张子四言,却完全是两个概念,也是两种意义。
    词作可陶冶情操,让人爱不释手,而这四言,却可成为世间儒生的读书灯塔。
    为天下儒生指明读书的方向。
    这一刻,京城贡院外青云桥畔的空地上,三千生员和诸多兰台寺官员们,无不面色动容的看着身姿笔挺的站立在那的贾琮,甚至都忘却了罢考之事,心中如黄钟大鼓般反复涤荡着那四言,每个人,都是发自灵魂的震撼和颤栗!
    吾辈儒生,读书所为何事?
    当为天地立心!
    当为生民立命!
    当为往圣继绝学!
    当为万世开太平!
    面色激荡的杨养正携十数兰台寺御史,步步而下,至与贾琮平齐处未止,再下一台阶,站于众生员前,又整肃衣冠后,竟以古礼拜下。
    三千生员丝毫没有哗然之意,跟随拜下!
    贾琮却匆忙避开,急急还礼道:“实在折煞我了,贾琮如何当得起?”
    杨养正坚持深揖一礼罢,起身声如洪钟道:“如何当不起?少年可为百世师,四言当为天下法!
    自今日始,吾辈儒生终知为何而读书!
    百年之后,清臣必得‘贾子’之名,故当得起吾辈读书人一礼!”
    何谓“子”?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
    这些“子”,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天下师!
    稚儿可为百世师,四言当为天下法!
    这是要生生将贾琮捧上圣位啊!
    只是,贾琮心里却极为冷静。
    若他是一寒门子弟,或是寻常官员家的子弟,倒也则罢了。
    厚着面皮认下,日后清贵一生也不错。
    可他一个武勋贵戚子弟,人间成圣,却绝非什么好事。
    宫里本就因他不知道的缘由,给他设置屏障,这会儿再披一道金光,日后怕会更难。
    贾琮并不需要这等虚名,因而躬身还礼道:“御史大夫实在过誉,此言虽为吾志,却是吾师松禅公教诲及与曲阜牖民先生书信中受益而来。
    吾师松禅公和牖民先生虽未说过此言,但却始终践行此言。
    故此言非小子之言,贾琮不过一少年,又焉能凭白说出这等深言?
    实乃此言本为松禅公与牖民先生毕生之行,亦为其二人毕生之德,小子不过以口言出罢。
    故万不敢窃此虚名,贻笑大方。”
    杨养正闻言,心中的激荡稍稍平复了些,也终于明白过来此言非经年大儒不能言,的确不该是一个稚子能说的。
    他深深看了贾琮一眼后,转头看向众生员,问道:“可还有以为贾清臣出卖尔等,以换取功名者?”
    三千生员再无此声。
    别说一个举人功名,就是拿个状元拿个翰林来换,他们都不愿换这四言。
    真正可以一步登天啊!
    然而贾琮竟然生生让了出去,实在让人钦佩。要知道,这四言的确出自贾琮之口啊……
    杨养正再问:“可还有人以为,贾清臣不配得这个举人功名的?”
    依旧无人开口,还能说什么?
    杨养正见之满意,最后道:“今日我等何其幸也,能得闻此涤荡吾心吾志之言,更幸者,能见得如此品性高洁之少年君子。尔等当以其为友,也要以其为师,本官亦会禀明圣上,士林中虽有赵敏政之流为吾等之耻,但也有牖民先生、松禅公和贾清臣之人,为吾等荣耀。
    大乾养士百十年,终究德大于耻也!
    尔等归去当好生读书,以此四言为师,老夫相信,必有所得!”
    三千生员,即使心有不甘者,可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至今心情依旧难以平静,似第一次找到了人生之路……
    众人纷纷与杨养正并贾琮揖礼告辞,贾琮不停还礼……
    三千生员,最终如水流般,分散流向京城各处,再流向关中各地……
    贡院之难,虽有波折,总还算圆满结束。
    站在青云桥上,待目送最后一个生员离开坊间后,贾琮忽然想明白,崇康帝为何单单给他一人举人功名了。
    抛开其他的不谈,单单树立一个靶子来吸引火力,让人不再全都去嘲笑阉党,嘲笑强行扶持阉党的“昏君”,就足以让崇康帝付诸行动。
    念及此,贾琮心里一片清寒。
    怪道古人常言,伴君如伴虎。
    他还没伴君呢,就已经被虎威所伤……
    “清臣。”
    青云桥上,杨养正看着微微出神的贾琮,唤了声。
    贾琮回过神,忙躬身道:“老大人有何吩咐?”
    杨养正微微摇头,道:“吾与汝师松禅公相识数十载,虽不及曹润琴、李寿衡亲密,但却是君子之交,汝不必太过见外。”
    见贾琮依旧恭敬守拙,暗自点头,又道:“今日之事,你做的极好,远比老夫想象的更好。原本老夫以为……能得现如今这样的结局,可谓皆大欢喜,汝心中不可有他念。”
    贾琮明白,杨养正必是在警告他,不可心生怨望。
    贾琮坦然笑道:“多谢老大人提点,小子知轻重。”
    见他如此明白,杨养正难得淡然一笑,道:“松禅公之孙子厚,吾亦见过,远不如你得松禅公之神韵。”
    贾琮又不言,杨养正微笑敛起,道:“好了,剩下之事,便和汝无关了。老夫还要去兰台寺与北静王一起审问赵敏政、卢肇等一群败类,你回家去吧,记得好生闭门读书,等闲不要外出。京中风浪太大……”
    说罢,杨养正与兰台寺一众御史们上了官轿,依次离去。
    待其走后,有礼部官员留下收拾封闭贡院,而王子腾则率京营兵马回营,除遥遥颔首外,与贾琮并无交流。
    等官面人物全都离去后,贾家长随匆匆上前,恭迎贾琮回府。
    而与此同时,贾琮今日所言,也随着无数张口,飞速的传遍长安士林、传遍都中、传遍天下,引起了无数热议!
    ……
    大明宫,上书房。
    养心阁内,崇康帝看着手中的密折,面色微微有些古怪。
    他亦是饱读经义子集之人,焉能看不出这四言的鼓动人心之处?心中同样生有震撼感。
    不过,在看到贾琮的解释,此四言乃得自松禅公和牖民先生的教诲后,面色释然了许多。
    若果真完全出自贾琮,那怕不是妖孽吧……
    古人常言:国之将亡,必出妖孽。
    谁也不希望看到治下有这样一个超凡之人,尤其还是勋贵出身。
    当然,有了现下合理的解释,就算不得什么了。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麾下臣子只分两类:能用的,和不能用的。
    贾琮虽然年幼,但展露出来的才智和手段,都足以能为之一用。
    只要不是妖孽,正常的帝王都会期望能用之人越能干越好。
    真要到了碍眼的时候,随意打压两下,再点一个“心存怨望”的由头就能治罪。
    这便是帝王。
    以莫须有之名杀岳武穆的从来不是秦桧,而是那位宋高宗。
    并不用费多大气力。
    所以,崇康帝丝毫不担心贾琮展现出的聪明才智。
    只是……
    现在的情境,和他设想的很有些不同。
    他原本是以为,贾琮能回到他应该在的位置上。
    好好的勋贵就该做勋贵做的事,而不是在文官体系中浪费时间。
    只要有贾琮身上的爵位在,纵然他文华之气可冲星河,那又怎样?还不是终身不能入内阁。
    这次赏他一个举人功名,一是为圆贾琮一回读书人追逐功名的梦想,算是这次舞弊案的赏赐。
    二则,也是为了让他绝于士林。
    至于残忍不残忍,是不是贾琮想要的,贾琮能不能接受……
    都不是帝王需要考虑的事,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岂有选择的余地?
    只是却不想,好端端的算计,反而变成了这个样子。
    不管这四言是不是得自宋岩和孔传祯的教诲,可到底出自贾琮之口。
    所以他在士林中的文名,只会更盛。
    皱了皱眉头后,崇康帝又哂然一笑。
    还不到为这个发愁的时候,就他所知,贾琮之父贾赦已经没几天活头了。
    父丧丁忧三年后,他有的是手段来调理这事。
    将密随手折丢在御案上,崇康帝又捡起一份挂着红羚尾毛的边关奏折。
    只看了两行,便皱起眉头来。
    大乾如今边关并无大规模战事,但是也从未真正的消停过。
    黑辽边境与厄罗斯自崇康三年起,就始终冲突不断。
    围绕着一座雅克萨城,近十年来你来我往反复争夺。
    虽然战争人数一直控制在两千人内,还不如南方云梦泽里的一些水贼多,而厄罗斯又因为本国实力重心远在万里之外,实际上也很难真正对大乾造成威胁。
    可是那区区千余人马,不停的骚扰边境那片苦寒之地,依旧让人烦不胜烦!
    而且,为了守住那片几乎没甚臣民百姓居住的蛮荒之地,朝廷每年往黑辽都要多投入数十万两军费。
    为此,不知多少大臣上书请求,弃了那片不毛之地,实在得不偿失。
    包括如今完全由新党大员组建的内阁中的某些阁臣。
    但崇康帝却死死咬住底线不放,总不能太上皇在位时,大乾一刻未停的开疆拓土,到了他手里才十来年,就丢了一片疆域吧?
    他为何执意要和新党一起推行新法,做下前无古人之壮举?
    就是为了超越他那个立下盖世武功,光芒万丈的兄弟。
    他自忖在武功上比不过,便在文治天下上超越。
    他自信,一定不会比任何帝王差!
    御案之下,崇康帝眼眸中闪着坚韧有神的目光,执朱笔在边关奏折上写下“寸土不可失”五个字。武功之上虽无法超越那人,却也不能走到负面。哼了声后,他正要合起奏折,还未放下,就听“砰”的一声,暖心阁房门竟被暴躁推开,原本应该养伤的大明宫总管太监戴权头上包着纱布,连滚带爬的闯了进来。
    见此,崇康帝眼角跳了跳,目光瞬时被怒火充满,厉声道:“混帐奴才,什么事?”
    戴权都顾不得崇康帝的龙颜大怒,急急进来后,手指着外面结巴道:“主子,主子!外面……武王……武王他……”
    听闻此言,再见戴权如此模样,崇康帝心里咯噔一沉,霍然起身咬牙道:“武王如何了?”
    自他登基那一天,崇康帝就时刻防备着这一日。
    难道,那人终于还是来了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