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28页

      说来也是奇怪,这安贵人就像是皇上助眠的灵药一般,皇上睡不着就找她……
    刘德富慢慢地往外退着,想到这个,忽然悚然心惊,这,怎么跟詹士春那老道进上来的助眠香一个作用?!
    萧绍棠慢慢出了宫,回了梨花巷的宅子,袁先生已经带着大夫候着了。
    他一进门大夫就立刻来给他看腿伤,原先已经差不多下去了的青紫又肿了起来不说,两边膝盖上更是一片乌青色,一碰就“嘶嘶”直吸凉气。
    袁先生脸色彻底沉了下来,待到那大夫给萧绍棠上了药离去,就恨恨地敲起了桌子。
    “这是明知道殿下腿上有伤,故意磋磨,是想废了殿下的这双腿!何其狠毒!”
    跟袁先生的气愤填膺比起来,萧绍棠可谓是风轻云淡:
    “这有什么,他除了这样,也不能将我如何,跟咱们要夺他的天下比起来,这不算狠毒。他对这天下人,才是真狠毒呢!”
    袁先生透过开着的窗子望出去,也隐隐约约能望见西郊招魂台的影子。
    “是啊,拿十万民夫的命不当命,拿万千百姓的命也不当命,军饷不给,赈灾不利,宠信妖道,且看他这天下,还能坐稳几日!”
    李延庆的死因也很快传遍了京城,并且如同长了翅膀一样,以非同一般的速度向着大齐各地传播而去。
    此时已经接近秋收,大齐各地的百姓却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河东府与虢州这两处地处中原偏西北,旱情只比西北那边好了那么一点点,经过了一个夏天的干旱,绝大部分州县是颗粒无收,仅有的一些耐旱的作物也经不起到处流民的哄抢,朝廷的赈灾钱粮,却迟迟拨不下来。
    这一日,河东知府登了晋王府的门。
    “王爷,河东可是您的封地,您不能不管河东百姓的死活啊!”
    河东知府吴德庸是个十分爱民的官员,眼见着河东土地干旱,饿殍遍野,河东府存粮所剩无几,送去京城给朝廷的奏章也如石沉大海再无消息,他焦躁得起了满嘴的血泡,见到晋王就立刻跪下去恳求。
    这时候了,什么藩王与官员不得结交之类的,已经顾不上了!
    一身宝蓝色常服,眉目俊秀,还是少年模样的晋王赶忙紧走几步,扶起了吴德庸。
    “吴大人不必如此,本王也心痛河东百姓,可是如今各地都是大旱,皇兄必然有他的难处,还请吴大人再多撑些日子,本王一定会再给皇兄去信的!”
    吴知府忍不住流下眼泪来:
    “王爷,昨日,山原县的县衙都被人抢了,山原县令以身殉职了,再这样下去,咱们河东府,可就真的乱了啊!”
    “吴大人说的是,还请吴大人多辛苦,定要安抚住百姓,皇兄一定不会对他们坐视不理的!”
    晋王生于皇宫,长于皇宫,前前后后就藩不过短短的几个月,从前又被皇帝百般忌惮,为政之道是一窍不通,如今遇到这样的荒年,也很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唯有满口答应,极力安抚。
    他心中也是极其不安的,皇兄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百姓都流离失所了他还不肯赈灾?长此以往,民心恐怕生变!
    陪在晋王身边的晋王府长史严明山看着吴知府痛哭流涕的样子,心里也不是个滋味,这都什么世道啊,堂堂一府的长官,被逼到如此地步!
    他走上前对吴知府拱了拱手,安慰道:
    “吴大人切莫丧气,在下从前曾为御史,如今又逢百姓艰难之时,直言进谏乃是我等本分,在下这就帮助王爷上书给皇上,请皇上早日拨下钱粮!”
    他不说这话还好,一说吴知府哭得更厉害了:
    “严长史,李延庆李大人因为直言进谏,已经被皇上曝尸街头,诛了九族了!没用的,没用的!”
    “什么?”
    晋王与严明山皆是大惊,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皇上这是疯了吗?
    “皇上不想下罪己诏,所以才逼死了李大人的……如今,只求上天能可怜可怜这无辜的百姓!”
    吴知府放声大哭,好多心里话都不敢在晋王面前说。
    他并不在乎李延庆是自己撞死的还是被皇帝逼死的,也不在乎那九族到底诛了没有,他只知道,皇帝连为百姓下个罪己诏都不愿意,就这样眼睁睁看着百姓流离失所!
    百姓怎么就摊上这样的皇帝!
    晋王的心霎时凉了半截。
    他不通政务,不代表他对如今的局势一无所知,若吴知府所说是真,那如今受苦受难的百姓,岂能不怨皇兄?
    第四百四十四章 来信
    自从回到河东封地,晋王就将白成欢的话牢牢记在心里,除了让人照应虢州白家,他也试着开始了解河东的风土人情,这是他的封地,也是他的根基。
    可是他看到的,多是触目惊心的乱象。
    河东大旱,同其他州县一样,今年的粮食是不可能有什么收成的,穷苦百姓根本没有存粮,除了卖儿卖女与逃荒,就只能眼巴巴地等着官府赈济。
    可是因为之前胡人初犯之时,河东也调兵前往西北增援,粮草也紧跟着调走大半,官府存粮根本不够赈济灾民。
    这也就罢了,更可恶的是有些地方县衙甚至还对外出逃荒的百姓层层盘剥,横征暴敛,百姓早就已经怨声载道,很多人甚至逐渐演变为流寇土匪之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