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小作精和土老板[八零] 第105节

      他揉着自己鼻梁,颓废坐在位置上叹了口气。他从未有一刻是这么觉得身心疲软。杂志社刚开始重新办那会儿,一切都向好, 然而人有疲软,大众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再过了几年之后, 很多人家里还是穷, 整体经济没有跟上。考大学的人光交个报名费,考虑自己上学的路费都很花精力和钱财了。
    家庭条件好的, 慢慢拥抱国际。他们喜欢洋玩意,在文学上也开始看起外国文学。像他们这种传统杂志渐渐就少了很多读者。近来大家的条件重新好起来,可他们杂志却没能跟着好起来。
    他固执维持杂志维持了很久,其实早已经在强撑。但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让他觉得累。他看了三木的文章, 才真正意识到往后会畅销的是什么。
    已经不再是他们当年热爱的文学了。
    《文学艺术》在现在如此畅销,或许也终有一天慢慢滑落, 不再符合大众阅读的兴趣。大众数量远比真正的文学爱好者多,而三木这样的作家, 才是拥抱大众的。
    她能写出有意思的艺术性文章, 也能写出通俗文学。
    往后的杂志,她办的那种或许才是年轻人追随的那类。
    编辑部里总共就剩下两人。大汉在边上看老王状态不好,总归问了一声:“你还行不?要不我给你买瓶喝的去?今天奢侈一把,我给你买个那什么元宝柠檬茶。可贵了。”
    老王问了声:“多少钱?”
    大汉:“一块二吧, 打气的一块五。”
    老王用手指指着人:“你大爷的不如把我卖了。我看着稿子都没钱给稿费,给我们两个都找好了下家。下一期稿费都不知道从哪里出。”说完他叹口气,“不说了, 我翻翻黄历,哪天适合去上面哭穷。说不定他们乐意帮三木办这个杂志,顺带给我们批点钱。”
    哭穷是要找《星海》靠着的主管单位。
    杂志不是说办就能办的。
    它首先要有人牵头, 有人负责。市面上所有的杂志不是都有主管单位,所以就会有各种乱七八糟的内容出现。现在上面隐隐已传出口风,往后的杂志报刊都需要有主管单位,这样能确保文字上的内容不会有人乱写,即便写多了,追责时也容易找到主管单位负责。
    当然,现在乱写的这类报纸杂志基本上较小规模,也不过维持一时,当上面的规定正式落成白纸黑字,下面乱七八糟的报纸杂志就会消失。
    像《星海》或者《文学艺术》这种正儿八经的杂志,必然有主管单位。一般主管单位也相当正儿八经。说通俗点就是后台很大。同时他们这些杂志事无巨细,全要上面审批批准了才能动。
    之前他们办杂志的钱,基本上是问上面要的。这其中能自力更生靠发售赚钱的只有一部分,像是《文学艺术》就能纯靠卖杂志赚钱。大约是三年前各大报纸杂志开始引入广告,渐渐很多杂志都能自力更生起来,盘活了不少编辑部。
    《星海》也靠着广告和销售两方面,同时上面会批一点钱来支持。当然,支撑很是困难。因为没几个冤大头乐意在一个销售量不高的杂志登广告,而上面的钱也不是无限量供应,每年有资金限定。
    像三木这种文章,其实挺符合现在上面的风向。这些年商业上放开了很多,一个女商人显然又符合逐渐迈出家庭的优秀有为妇女们,又符合自力更生发家致富。往后如果加上先富带动后富,绝对是思想正确文章。
    再加上三木一向来书销量不错。
    王主编这边想着,桑晓晓这边回头就联系上了孔雯,约着一块儿下馆子吃饭聊天。
    桑晓晓活了两辈子,确实是没办过杂志。她很清楚办杂志不能一时兴起,而生搬照学往后的杂志开办方式俨然也是不行的。法律都要与时俱进,他们办杂志也得考虑社会情况。
    现在年轻人能舍得下手头钱买书,也不一定舍得下手头钱买一期期杂志。再往后过几年才是年轻杂志的天下,因为钱多了,生活物质条件充足了,他们会想要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现在年轻一代的读书人未必有这份闲心。
    她和孔雯说《星海》这事。
    孔雯和学校领导和老师沟通多,也见多识广。她听桑晓晓说要开办杂志,当然是坚定认同的:“办啊。为什么不能办?要办就办得与众不同。你有什么想法?”
    桑晓晓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想做月刊,最好是做双版。”
    孔雯刚听到这话愣了:“月刊双版?那会有人买么?这个量是不是太大了些。回头要是一本卖不好,你这是砍掉还是怎么办?”
    桑晓晓叹气:“所以刚开始只能做一版月刊,就给年轻人看的。言情,就是写爱情为主。想法思路都可以创新,题材可以是长篇或者短篇,整体积极向上就行。前半本写喜剧,后半本翻转看,倒着看,写悲剧。”
    孔雯听着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来了。她双眼发亮:“这有趣。生活就是有悲有喜。”
    但题材如果这么限定的话,孔雯说了声:“你这个好像书,都不像杂志了。”
    桑晓晓本来伸筷子准备夹菜,听到孔雯的话顿住。她侧头看向孔雯,恍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现在这个杂志环境,还没有诞生杂志书!
    其实几十年后,国内也并没有真正所谓的杂志书。杂志书是隔壁国家开始产生,后续国内年轻一代的杂志也出现了这种类型。详细点来说更像是书,但因为做成了杂志,且一直连载,所以被称之为杂志书。英文里称呼为“mook”,也就是杂志和书英文融合在了一起。
    由于刊号的缘故,要么算杂志,要么算书,刊号是分开的。杂志书这种二合一的存在,就被归到杂志一类去。
    桑晓晓一想到这个,对自己要做的杂志概念顿时清晰更多:“就按照书的格式来做杂志。这没什么不好。每一期杂志都要做出书的感觉。是可以放在书架上珍藏的。”
    思路一开阔,点子就多:“每年还能竞选最优秀的长篇和短篇。长篇选定几个出成书,短篇选定一些出成短篇集。周边,就是送的赠品,可以是海报、明信片、书签、包书皮等等。”
    孔雯听得一愣一愣。感觉桑晓晓这个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思路了。
    她心痒痒,问桑晓晓:“你这个打算找谁办杂志?星海的人?他们主要还是老一套思想吧,和你的想法会不会冲突很多?”
    桑晓晓脾气是很大的。她扬起下巴:“都打算来我这里工作,肯定是以我的想法为主。不然我找他们干什么?给自己添堵么?我就算是要纸张封面撒金箔,他们都不能拦着。”
    她不敢保证自己的决策百分之一百对,但很清楚如果上下不是一条心,绝对做事百分之两百失败。
    孔雯:“那还是不要撒金箔了,买不起。”
    桑晓晓不由说着:“就杂志名字可以撒上亮闪闪的粉固定。这叫工艺。不一定是金的,铜粉也行?”这种工艺几十年后还挺常见。
    “要是做成书,其实还可以做书封面打开有立体结构的。”桑晓晓认真想着,“等春居整个故事结束。再出版新一版本的时候,我就想在里面夹一个卡。卡翻开里,里面能有一个纸做的春居。要是做起来方便,可以再加两个小人,再给个空白的人模样的卡片。大家按照自己的模样画或者剪,可以塞在卡里,好似自己也能去春居。”
    孔雯不由给桑晓晓倒饮料:“好想法,绝了。”
    这人难怪和傅元宝可以成未婚夫妻。赚钱的想法一套接着一套。她听着只觉得书可以不要,这个卡绝对自己要有。
    谁想桑晓晓这人想法很绝:“到时候把卡从1号开始写编号,首印多少份,我们就弄多少编号。后头要是没编号或者编号重复,说明就有假的。”
    孔雯问:“那假的怎么办处理?”
    桑晓晓撇嘴:“我又没法处理。这不得上面去处理?我又不是神仙。”
    孔雯听比自己年龄小好几岁的少女这么说着,还真当人是神仙了。她以前其实一直没想好毕业后要做什么工作。现在桑晓晓才刚入大学,都已经开始规划起做杂志了,她好像也不能认输。
    身为本地人,又是大院出身家世清白,可以考虑的工作有很多。
    孔雯想了想:“我还有一年毕业,你说我是继续往上读,还是考虑直接工作?我打算往后就做上面的人。”她朝着桑晓晓挑眉,有点自傲,“你的编辑部听上去诱人,我是很想来当编辑。不过当你手下的编辑,肯定没有当上头的人有用处多。”
    她起步当然要往上起步,哪里有往下从编辑走起步的。
    桑晓晓当然表示:“直接工作。你这个学历足够应付。要是想要升职,你完全可以读……”她说到半路,突然想起自己似乎完全没有听说过在职研究生。现在大学有在职研究生么?
    现在似乎研究生都很少,全国上下总共没有多少个研究生学历。本科已经很是了不起。
    孔雯朝桑晓晓点头:“也是。比我学历更高的几乎没几个。”
    想好了方向,孔雯当然得给自己规划起来。她其实自己想法敲定,纯粹是想要桑晓晓认可一下。哪怕桑晓晓不认可,她也会朝着自己的路走。
    两个人骨子里都是极为自我的人。
    孔雯拿起杯子,朝着桑晓晓眨了眨她妆容精致的眼:“加油,桑主编。”
    桑晓晓碰杯。
    ……
    彻底打算走自主办杂志这条路,桑晓晓在写稿的同时,查阅起现在市面上的各种杂志,在图书馆翻看最新最畅销的那些杂志。她再找傅元宝、学校老师、以及自己认识的所有主编沟通。
    沟通之下,曹主编是最诧异,也是想出最可行方法的人。
    他和桑晓晓说着:“你现在还在读书,各个单位会对你不太放心。这个主编工作,你得试着来做几期。这样拿到销售的数量再到相关单位去,他们必然鼎力支持。”
    钱的方面,曹主编也提了:“这笔钱可以申请一下,回头还了就成。你要是卖得好,得到的上面以及社会资助很快就能把这笔钱还上。”
    更别提广告和销售上的事。
    办杂志可不是几块钱几百块钱可以解决的。资金要上万。桑晓晓不了解工厂印刷价格,又打电话给星海编辑部联系,问王主编各种价格。
    王主编抠门,当然知道性价比最高的工厂:“我告诉你,质量最好印刷稳定的厂,规模大价格高。唰唰给你印好,速度很快,钱去的也快。你想要便宜得找私人的小厂。他们为了生意能把你供起来。我给你报两个号码。他们能弄到好纸,只要你给钱。”
    在她这么大规模找人的情况下,业内关于三木要办杂志的事情很快传开。
    业内传开,校园里当然也传开。
    “你们听说没?大一新生,三木。她打算自己办杂志了。”
    “她不读书么?学业这么忙。我记得她们文学系每周要写的文章特别多。她还要写自己的文章吧?不会是想辍学吧?”
    “听说脾气是大的,也很特殊,学校宿舍也不住。买东西也是大手笔。但她高中的时候就能做到一边高考一边写书,我觉得说不定能兼顾。”
    “我们学校一个个都不是人。你去学商那边问问,校门口一条街我怀疑各个都是他们开的。还有文学系不是有好几个写诗也厉害的吗?外文系还有专门做翻译了的。真就可怕。”
    室友们也听说了这个事,是有一万个问题想要问桑晓晓。
    杜天悦一肚子问题,一个都憋不住,见着人就问:“桑晓晓,你要自己做杂志?是想要什么样的稿?你看我们能投稿么?是不是还要给你那个柠檬茶的名字加上?”
    严露对问题在意不大。她就是一副好似自己要做杂志了姿态,语气每一句话都是惊叹:“哇!要做杂志了!自己做杂志!好厉害!我推倒外文专业拿下文学社社长的步子才走出第一步,你已经到做杂志了!哇,以后就是我室友是做杂志的,是主编哎!”
    方苗这段时间一直在努力学习和投稿赚钱。
    她和别的人不一样。别的人是写稿的同时顺便打一下广告。她是认真努力就朝着为桑晓晓的柠檬茶打广告去的。一篇文章拿两边的钱,日常开销完全能够正常吃喝,甚至还攒下来一点可以往家里邮寄。
    她觉得这些全是桑晓晓给她带来的影响。这叫贵人。
    方苗很认真问桑晓晓:“我可以当编辑吗?我会努力去学怎么当编辑。努力学怎么审稿。”
    桑晓晓缺人缺稿,知道方苗最近写文章全被用上了,知道这人是比自己更加会去主动拥抱市场的:“我给你个电话,星海编辑部。你去问问有什么可以学习或者帮忙的地方。我和他们王主编说好,他会帮我一起弄杂志的事。”
    方苗当场拿出纸笔:“嗯,我记一下。”
    两人当场合作,看得严露和杜天悦傻眼。
    杜天悦犹豫:“那个,毕业不是安排工作么?”总比做编辑好吧?安排的工作都是好岗位,进去就职位不低的。
    严露也这么个想法。她基本上确定了以后会干什么,大概率是做体制内的文职工作。她挠了挠头,问方苗:“你真的打算以后就做编辑?”
    方苗朝着两人笑了下:“我其实也没想好。反正大学有四年时间。这三年我想学着试试看。课余生活你们喜欢看电影写电影相关的文章,喜欢写诗歌投稿。我没有这些喜好,也要找一点事情做。四年可以决定很多事情。到毕业临近的时候再考虑真正以后的工作。可能编辑,也可能接受安排工作吧。”
    严露和杜天悦对视一眼,想想也是。
    方苗家境不好,找个编辑工作学习着涨点经验也挺好,万一以后真的志向在编辑,四年经验可以让她毕业起步很高。这过程中桑晓晓不可能一分钱都不给。而且桑晓晓给方苗买的那支钢笔,其实都可以抵正经编辑一个月钱了。
    严露和杜天悦都不擅长写小说,只能给两人鼓劲:“加油!”
    加油的桑晓晓,亲自规划好了杂志的主要栏目,在傅元宝的帮助下申请到了一笔钱,联系好了印厂,就缺稿,也缺真正的编辑。
    她于是果断问星海编辑部借人,再找孔雯要了文学社的骨干,并在文学社里征稿:“想要做编辑学习的站左边。想要投稿的站右边。稿件,积极向上的爱情故事,结局可以完美可以悲剧,有创新最好。期限一个月。长篇短篇都要。同时长篇需要确保连载能力。”
    星海编辑部来的是当初她见过的那个大汉。
    大汉对编辑部审稿校对各种流程都非常熟练,负责带着文学社骨干和方苗一起处理大众的稿件。工作地点就在学校外的一间只刷了墙的毛坯房内。
    房子是桑晓晓拿资金买下来的。价格便宜到令她感动。她把桌椅一买,大家伙就开始忙碌。合同都不签,全然将这份工作当课余活动来处理了。
    他们不要钱,桑晓晓不可能不给钱。
    他们现在与其说是编辑部,更像是一个刚建立的工作室。
    她又问学校找了个经济学的学生过来算账。她这个杂志办的仓促,很多事情都没来得及落到纸上,所以就只能口头在开会的时候说:“大家因为是刚接触,都是新人。前三个月每个人十块钱。挑选出的稿子在我这边通过,一篇可以拿一元。稿酬价格按照千字算。投稿的字数要求我已经告诉大家了。”
    她和算账的同学也说了声:“你的钱和大家一样。”
    算账的同学工作量不大,除了算账就是做一些后勤采购工作,很轻松能拿十块钱当零用,当然乐意:“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