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10页

      机票是程放订的,他不好奇目的地是哪里,但是他好奇陆时寒去做什么:“哥,要不要我加订一张先陪你过去?”
    陆时寒拒绝:“不用,我去处理些私事。”
    程放还想问,刚开口,又被陆时寒堵死:“跟你没有关系。”
    程放只好放下自己的好奇心。
    他送陆时寒去机场。
    人刚送走,程放的手机又响了起来。
    来电的号码程放没有存过,但是他知道来电号码的主人是谁——是他的继母。
    程放没接。
    这已经是一周内来自他几乎脱离关系的程家的第五通电话。
    可他没接,这一次致电过来的人并没有放弃,电话自动中断之后,对方发来一条消息:妹病,回电。
    程放心一沉,将电话回拨了回去。
    *****
    陆时寒抵达距鲖城不远的峤城时,夜色仍旧深重。
    这座北方城市他并不熟悉,有生之年第一次涉足。
    要到鲖城,稍微提前下行程到峤城看一看,并不是他突发奇想。
    因为峤城除了是着名的北方古城,还是闻姜年少时生活过的地方。
    在那场改变闻和戚两家命运的投毒案发生前,那是少女闻姜生活的城市。
    陆时寒手里有的资料不多。
    闻姜大学前的生活履历,除了选秀出道外,门户网站上能够搜索到的信息极为有限。
    傅砚笙帮忙找人查找,他也才只得到两所学校的名字而已。
    峤城一小,峤城十四中。
    这是闻姜读过的小学和初中。
    **
    清晨天光放亮的时候,陆时寒才开始在峤城内走动。
    他先去的是峤城十四中。
    正直周末,学校里几乎没有人。
    出入校门的管控不算严,门卫大爷拦住他,陆时寒解释他是早年校友,想回校看看,便得以入内。
    已经是万物生长峥嵘的季节,但学校里的植被不多,显得无比空旷。
    几个功能明显的建筑物陈列其间,站在校门口便能将全校的面貌通览。
    北方的校园建筑色彩相对单一,这所初中的教学楼看起来年岁不久,应该是后来翻新过,想必和闻姜在读时的模样相去甚远。
    陆时寒走在操场的塑胶跑道上。
    一旁的看台上有身穿校服的一对男生女生坐在一起闲侃。
    陆时寒远远地看过去,立刻便能捕捉到两人说笑着打闹那种无忧无虑的灿烂模样。
    他开始想象年幼的闻姜在同样向日葵般生长的年龄,在这一方空间里曾经如何笑过,成长过。
    当年那个喊他哥哥给他糖的小女孩,就是从这里走出来,走到了他的世界里。
    他还欠她一份坦白。
    再回n市,他会开口告诉她一切。
    ***
    离开峤城十四中,陆时寒又去了峤城一小。
    正巧赶上学校的八十周年校庆月,学校对外开放。
    可能是因为校庆月持续的时间已经够长,学校里虽然有人在校园内参观,但是人数并不多。
    陆时寒顺着校内一条栽种多年,枝干粗壮繁盛的榕树路往里走,两边有些宣传栏。
    陆时寒看过去,发现是一些学校的介绍和知名校友名录。
    他一个个宣传栏看过去,在其中一个上面,最终发现了闻姜的名字。
    这座城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闻姜算是公众人物里面祖籍峤城的国民度比较高的一个。
    陆时寒读着宣传栏上的那几句短文字介绍,那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用来形容闻姜这个人的文字:xx届校友。华语流行乐女歌手、演员。多年来囊括业界多座奖杯,成绩斐然。亦热衷公益事业,制造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闻姜本人看到这番表述会是什么反应?
    陆时寒禁不住笑,她会嫌弃,他几乎能够想象地到闻姜蹙眉的模样。
    文字旁边附了两张彩印的照片。
    一张是现在的闻姜的写真照,另一张是眉目极为稚嫩的闻姜的幼年照。
    陆时寒拿出手机,对准那张稚嫩的闻姜的照片,把它拍了下来。
    他即便走过闻姜曾经走过的路,也还是不能靠近她的过去更多一些。
    但过去的存在,是为了提醒人珍惜未来。
    那些他不曾参与的曾经,他并不想时间回溯去历经;她的所有的未来,他都会走在前面,和她一起共渡。
    ***
    陆时寒走后没几天,闻姜结束了给《旧人》的站台工作,便启程前往影视基地拍摄《宣姜传》。
    和顾随的碰面也一再推迟。
    电视剧早已开机,闻姜因为要跑《旧人》的路演,已经算是演员里进组比较晚的一个。
    闻姜第一天的几场戏都是同老搭档程境合作。
    因为导演卫厉的严苛作风,片场氛围相对没有那么轻松,一整天下来,两人除了走位、听卫厉说戏和共同交流对角色和场景的理解之外,没来得及在片场多叙旧。
    结束了夜拍,程境才坚持要为闻姜接风。
    闻姜知道程境的性格里执着是很重要的一个因子,拒绝过不见成效之后,便选择了接受。
    影视城常年有剧组拍戏,周围的商户近几年越来越多,娱乐场所和餐饮场所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周围的群众多年来见过的艺人太多,已经见怪不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