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页
好在宋鸽很快找回状态控场,先行自黑:“我先抛砖引玉讲一下上节目的理由,我呢是在家呆久了,想重新找回工作的状态,刚好又跟导演认识,就走后门来了,艾老师,你先说吧,你是为什么想上这个节目?”
40岁的艾明活脱还是帅大叔,他表情真诚地面向镜头:“我不怕被人笑啊,在这里自荐一下,希望有导演能看到。如果有合适的角色请找我,我现在很空,演技也很好。”
美食up,22岁的张大石一脸尴尬:“呃,导演找我的时候说是公费旅游!”他朝镜头点了点,“导演啊,你太坏了你!”
艾明被逗得哈哈大笑。
三人望向森柔,森柔随口道:“我就是想出来旅游。”
大家勉强算认识了,节目组载着四人一道出发,前往第一个地点。
张大石看着就是很敦厚老实的,他性格阳光,特别积极地说要帮忙大家拿行李,森柔说她一个人就够了,张大石一开始不信,直到上手拎了下行李箱,惊呆,“这比我还轻啊!”
剩下两人听着好奇,也过来拎了下行李,都有些吃惊,“你确定你是女明星吗?”
森柔只是笑笑,“我活得很糙。”
她的人生经历过大起大伏,现在是一点偶像包袱都没了。
她真当自己出去旅游,不仅是全程素颜的状态,还衣着朴素。她头顶棒球帽,一身白T牛仔旅游鞋,行李箱全部家当也就是折叠吹风机、洗漱用品、全棉睡袋,四套换洗,一双平底一双拖。
其他人心中叹服,几人中,张大石箱子里全是调料佐料,甚至还有锅具,艾明偶像包袱最重,箱子里有好多套衣服,宋鸽则带了好多书。
不过不娇不作的旅伴总是受欢迎的,他们瞬时对她产生了好感。
下飞机后,她们又被拉上一辆越野,连开了几个小时才算到达目的地,是一个远在贵州的农村。
村里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也少看电视,并不认识这些衣着光鲜的城里人,只以为是游客。
四人住进苗族特色的吊脚楼,疲倦地睡下。
第二天起床,天公开始变脸,下起细如毫针的雨。
节目组没有任务,只让他们各自探索当地的生活,张大石兴奋地到隔壁家厨房学习,艾明拿了保温杯跟聚在凉亭的长辈侃大山,宋鸽则找到村长,询问村里的一些历史人文问题。
于是,当节目播出,观众看到宋鸽这边是科普片,她一直在探索这片土地经历过的各种历史;艾明是故事会,是村里长辈流传下来的各种故事荟萃和各家的狗血八卦;
张大石是美食片,他镜头里是特色美食的做法和吃法,让人不禁流下口水;而森柔这里,则是静谧独处的美。
森柔入住后出镜的第一个镜头,是伸手去拘屋檐滑落的雨线,没过一会,头发和衣袖口皆被细雨濡湿。
随后,她听到远方传来绵长的叶笛声。
她走下楼梯,向老乡借了把油纸伞,决定趁这个机会学学。
出门自然有摄像机跟着,她循声赶到,发现她想请教的“老师”居然是个6、7岁的孩子。他皮肤黝黑,没有撑伞,全身都滴着水,也不觉冷,只一双眼睛黑而亮。
见到她和后面的摄像,他先是一惊,随后羞赧地藏好树叶。
她朝他招了招手,语调柔和:“小朋友,你能教我学吹叶子吗?”
他乐于助人地点头,乐器本来就是互通的,她迅速学会,给他买了零食和书包当谢礼,他羞涩地跟她推拒一番,最后收下。
她步行回住的地方,沿途随手摘了几片竹叶,走到一半,太阳出来了。
她缓收起伞,伞尖凝聚的水珠不时落在脚下的青石板上,发出“啵”声,凹陷处的水渍或泛起涟漪,或清晰倒映出头顶如洗的碧空。
她向宋鸽借了本书,踩着吱嘎响的木阶回到阁楼,原木色窗棂如相框般框住了远山叠翠的景。
她烧了壶开水泡竹叶,长发摊在竹椅高背,让阳光晾干,然后拿了小矮凳翘脚,倚靠着翻开书本阅读,等眼累了,她或拿出树叶吹曲,或站在窗前什么都不做,只是看蓝天白云,看街上悠然的行人和摇尾的黄狗,看远处的袅袅炊烟,发呆放空。
阳光明媚,风很温柔,窗台下的木芙蓉迎风摇曳。
这天晚上,她铺开纸,写下了新曲《致自己》的开头。
第24章 捷径 存货播出
第二天, 森柔学笛的那个黑皮小子就找上了门,他探头探脑地提议:“要不要来我家作客呢?”
这简直是天降素材,节目组连忙答应, 一行人浩浩荡荡去了男孩家。
男孩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着家, 家里只剩爷爷和姐姐。
房子算不上新, 却打理的十分干净。
老人热情地招呼几人和节目组参观,让他们上座, 自己搬了条小凳,抱着翘起的腿与他们闲聊。
少女拿出碎茶叶给他们泡茶,男孩拿了碟煮花生,张大石有些受宠若惊地对着收音话筒说:“太热情了。”
年长的艾明马上跟老人接上了话题, 老人好客又健谈,有些自豪地聊起自己在外打工的子女, 在艾明问及两个孩子的成绩时,老人指了指墙上的奖状, “挺好的。”
摄像机一一扫过, 上面多是属于“陈梨”的奖状,少部分归属“陈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