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页
相亲事件告一段落,最终以季星燃成功铺开三个新的销售渠道,并招揽了一批储备人才库为结束。
季昌明乐呵呵地看着手里的名单,还挺高兴的:“这也不算白忙活几天了,这些人啊,隐藏得还挺深。”
季星燃也深以为然:“好多人初来乍到,不敢露出真本事,怕底牌掉了,但是没想到一说相亲,全都吐露了,这会儿倒是让我们找到了不少人才。”
之前沈慧心那个炼金的技术一直卡着,效率升不上来,这回的人才里面有个炼丹的老头,因为炼制的丹药吃死了人被流放过来的,正好弥补了这一块的技术空缺。
要说古人也是真的厉害,现代的钢铁金属冶炼技术靠的是工具设备控制火候,但老头就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成功掌控速度。
老头对此也是非常意外:“没想到我一把年纪了,丹药炼不下去了,竟然开始炼金了。”
有了老头的加入,季星燃从大辽收来的那些金矿石都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了,金子的产出速度大大增加。
季星燃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养着一万多的民兵已经不容易了,但养军队可不光是训练补贴这么点儿钱,还有衣食住行军需装备种种。
民兵不用住军营,吃饭也是自己解决,还没有那么难。
衣服也可以靠边,反正大家都是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是武器装备是要跟上的。
除了练功夫之外,还要练兵器,不然等打仗的时候,一边是高头大马铁骑银枪,一边是赤手空拳那可不行。
季星燃让炼丹老头顺带着炼制铜、铁,然后制造起兵器来了。
魏三郎对此有所耳闻,但也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去年季昌明透露出季星燃在大辽打探即将打仗的消息之后,大家就一直在做准备。
韩栋梁跟张大旗作为荆石道的官员,自然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两人跟西宁城都有关系,虽说现在已经调离了西宁城,但还是很关心这个孤零零的边境第一大城的。
更何况,如今西宁城的户籍人口已经有四万多,还有两万左右居住在西城的临时人口,总共六七万人,已经不是个可以随意牺牲的小数字了。
因而韩栋梁跟张大旗第一时间就给朝廷写了奏折,请求军需跟援助。
然而,大虞的朝廷一如既往地拖延拖延,毫不关心。
第401章 季昌明三人拜见张大旗
边境这一块,朝廷只会选择用流民和罪民去填补,对他们来说,这些人都是可以被牺牲的。
朝廷也不是完全不管边境,但是对他们而言,这是成本最小的方法。
只需要出很少很少的钱,让人押送也好,驱赶也好,把这群流民、罪民,送到荆石道,然后让他们自生自灭。
运气好的,活下来了,在荆石道扎根了,好不容易攒了点儿家底,回头让大辽的人抢一抢,填饱了大辽人的胃口,不让大辽人继续往中原深入就行了。
朝廷维持着张大旗他们这些军队的军需就已经不错了,想要因为战备再申请更多的军需军力?不可能的。
张大旗接连几封奏折上去,都是杳无音信,最好的一回是新的丞相回了一封信,说是已经知道了,但这不是还没打仗吗?
皇帝天天忧心的事儿太多了,你们别这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要替忧国忧民的皇上多想想。
张大旗也不是第一次收到朝廷的这种回复了,是真的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合着荆石道的百姓就不是百姓了,忧国忧民,就是不忧荆石道的民!”
张大旗自己身在边境多年,如今更是直接管辖荆石道军力的支度使,当然知道一旦开战,会有多残酷。
见张大旗的奏折屡次被驳,韩栋梁觉得时机成熟,终于带上魏三郎跟季昌明,前去拜见张大旗了。
三人带着小队兵马,穿越荒原,深入中原,虽说同样是在荆石道,但是张大旗他们所在的地方,距离西宁城,足足三四百里地。
张大旗得知韩栋梁他们的到来,也很是高兴,韩栋梁是他的下属,情如师徒,魏三郎是韩栋梁的下属,也算是一脉相承。
唯一一个不在军中的季昌明,当初给了张大旗一份滚木投石车的图纸,这才让张大旗顺利升官。
不然,荆石道的千夫长足有上百个,未必能够轮得到张大旗的。
张大旗这些年对西宁城十分关切,有些时候网开一面,多多通融,也算是还报恩情了。
起码的一点,张大旗在知道孙太守的事儿之后,选择了沉默。
如果他不替季昌明他们瞒着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四人见面,张大旗在府中设宴款待,这才把朝廷的风向说了:“奏折的回批说的还算是好的,朝廷的口气更差!”
张大旗说起这个就痛恨:“那群文臣,从来没上过战场,没来过边境,以为谁都跟他们一样,靠着溜须拍马就能够稳坐官场,最大的问题不过是刁民闹事拦马车……从来没想过边境上的百姓性命生死都在一念之间!”
然后又说起朝廷对待边境守军的态度:“军需年年减少不说,便是划拨的军需,到我们手里十成也只剩下三四成了,这三四成里,还有不少弄虚作假,暗度陈仓之事。”
“原以为那季老丞相倒台之后就好了,可怜天下乌鸦一般黑,新上台的蒋丞相,也是一样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