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页
没想到就因为一件事,他这一家子被砍的差不多干净了。
临死前回想自己的一生,脑子一片空白,似乎什么都想不起来,剩下 的只有惊恐。
大仇已报,青川带着妻儿还有父母进京城置办年货。靠近年关,顾不上冷,街上人头攒动,到处都是人,都是来往的置办年货的人。
青川带着父母妻儿先一天来到京城,在京城过夜,第二天一早第一站先去的医馆,京城有名的童叟不欺的医馆:仁济堂,他一身蓝黑色的素色细棉布做的棉衣,厚底的黑色棉鞋,身后背着一个背篓。走进来就直奔抓药的柜台,对着掌柜的问,“掌柜的,你们东家在铺子里吗?”
掌柜的正在拨拉算盘珠子,在拿着一张单子算银钱,抬起头看见一位后生笑容满面的望着他。被人这么热切的望着,还是一个年轻的后生,长的也不错,掌柜的下意识的后退一步,瘆人。
“在,找东家是有什么事?”掌柜的说道。
“卖参,您能做主吗?”青川把背篓从身后卸下,放到身前,从里面拿出来一根新鲜的人参,只是露出一点点给掌柜的看。只是惊鸿一瞥,掌柜的就惊的手上拨拉的算盘珠子全错了。面上立马堆出商业笑容,看起来亲切随和,嘴里还说道,“里面请。”
一家人跟在进到医馆的后面,下人连忙给奉茶,室内有火盆,不算太冷,围坐在火盆边。没一会儿东家是位老先生,文质彬彬的,但一身的药味儿,即便隔着两米远都能闻到。
老先生在主位坐好,一阵简单的寒暄,看了看青川递过来的人参,啧啧的赞叹,“好参,参味儿浓郁......”一堆堆的专业词语从老先生的嘴里说出来,一半是赞美之词,是真的喜欢眼前的人参,顾不上什么做生意得奸一些,为了压价挑挑毛病之类的。
谈妥价格,青川一共出手了三支人参一直何首乌。被老先生套话,青川明知道还是说,“前几月我就发现了一个宝贝窝,那时候挖了两根卖给一位在京城路过不知道富商还是别的身份的人。想到明年需要的银钱多,就趁年前大户人家要送年礼的机会,把窝子里上年份的全部挖了出来,现在剩下的年份浅,养上几十年,才能过百。”
为之前怎么会有那么些银钱在变相的解释。
老先生羡慕的不行,“运气真好。”
“哈哈,还行。”
得到了银票,青川买了不少的药材,全是各种药材分开包装,打量的药材包被塞进了背篓,出去的时候发现爹娘不知道是激动的还是怎么滴,走路都同手同脚的,还顺拐。
青川也不笑爹娘,只是说道,“爹娘,自然点,别让人看出来我们是发了财。”
彭父彭母步不自然的点头,尽量的放松自己,“嗯,我尽量。”老爷子第一次看到这么些银票,怎么可能不激动,怎么可能自然放松,都快抖起来了。
“静妹,等下给岳父岳母买年礼,你做主,觉得家里需要什么你就给买什么。年礼比往年送的丰厚些。”
王静与原主成亲以后,就没有享过什么富,还得受气。青川想尽量弥补妻子。接过银票的王静抿着嘴,但嘴角微扬,心情很好,小小声的说,“好。”
彭父彭母知道分家以后,自己就没有什么话语权,也就没有说什么。
一家人随着拥挤人群,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但被挤的心甘情愿。脸上还带着灿烂的舒坦的笑容,卸下了生活的重压,整个人都轻松了。一家人随着人群一家家的店铺逛买了布匹,买了饴糖,买了粮食,买了猪肉鱼,买了油盐酱醋,买了点 ,买了灯油等各种生活物资。
几人还进了一座银楼,银楼的客人不多,是一座有名气的银楼。匠人的师傅的手艺好是出了名的。一家人虽然都是穿的一般,但因为看到青川那一脸的自信,其余的几人也就没有那么忐忑。
在银楼给妻子与亲娘一人,买了一支金钗,一副耳环,还有一枚金戒指。喜的婆媳俩轻声惊呼,“太贵了。”
青川也压低声音说道,“无妨,不碍事。”继续买,还买银饰。
一家人购买的物资,数量巨多统一送到城外,家里的驴车与驿馆的三辆马车都塞的满满的。一家人在乘坐另外一辆马车跟着装货的马车与驴车往回赶。
购买的物资多,里面还有给驿馆的驿卒还有一些帮工准备的过年礼。以及自家的亲戚至亲们年礼,除了至亲,其余的年礼都是一样,一刀肉,已一包糖,一包点心。
基本没有差别,都是一样的。
夜幕降临才到家。
第二天,老爷子带着老太太与家里的下人回村送年礼,后日就是大年三十。今日送年礼正合适。
驿馆中,青川让驿馆的各家各户排队领年礼。家家户户一家都不落,每一家领年礼的人都高兴的合不拢嘴,一个个的都对着青川点头哈腰的道谢。
下午,青川带着妻儿回村给岳父岳母送年礼。知道闺女女婿外孙会来的王秀才,午时以后,就在家里等着。老爷子此时喝的茶叶就是前段时间女婿送来的,老爷子美滋滋的喝着。对女婿那是越发的,满意了。
家里的人都没有出去,在县城私塾教书的两个儿子带着妻儿也回到了家中,老爷子一共就两子一女。老爷子在村里的私塾教书,家中的条件不错,两套两进道青砖大瓦房。虽然没有给两个儿子分家,但是早就各自分开住,不过整体在一个大院落中。石头垒的高大围墙,是村里独一户的好院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