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页
全权代表只是临时逗留,住在麦克弗森广场上的一家豪华饭店里。公使过去述职,常带着老秦一起。后来出去办事,也总是老秦在他们旁边贴身陪伴,结束之后还要把二位分别送回下榻的地方。
起初大概只是为了公务,接触得多起来,便有了些私交。
代表是上海人,生在一个极其西化的家庭,且留美多年,平常总是讲一口漂亮的英文,遣词造句很文雅,有上流之风,哪怕是与中国人交流,也不太喜欢用国语。
虽然大使馆与顾问室里都是留学生,但大多是二十几岁才考出来读书的,英文程度限于学问与工作的范围。论文可以作,开玩笑、拍马屁却很难应对自如。
秦未平是个例外。大概还是占了娶美国太太的好处,他的英文说得极好,又根本无所谓别人的眼色。
有同僚上班路上看到他,说他专门候在那家豪华饭店楼下的咖啡室里,就等着代表下来,用早餐的时候能聊上几句。或者下午茶歇时间,他跑到大使馆下面的花园里吸烟,“凑巧”碰上代表,两个人又聊起来。也不知说的是什么,公事房开着窗,不时传进来哈哈的笑声,十分投契的样子。
拍马屁这回事,往往就是这样。拍了,但没拍上,是拍的人丢脸,被别人看不起。可要是真拍上了,便是旁观者没面子,只好转变态度,一个个地都与他交好。
差不多过了两个礼拜,全权代表结束访问,离开此地之前又来了顾问室一次,重申了一遍争取援助的重要与迫切,像老秦这样在美国财政部里有人脉的,应该更多地发挥作用,最后跟上一句:“我们的原则,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在座诸位心领神会,秦未平是不是共产党这回事,就此揭过,不能再提了。
自此,这人果然“更多地发挥了作用”,不必坐在公事房里译写材料,改作各处拜访游说。
在顾问室的同僚看来,这明显属于更高一阶的任务,本该是程佩青那样资历的人做的。
于是,渐渐又有闲言碎语起来,说他成日价混在外面,不做工作。但秦未平毫不介意,照样进进出出,呼朋引伴,许是仗着上面有人关照,几句闲话也碍不着他什么。
到了那一年的岁末,不知是哪方面的功劳,争取战争援助的事情终于有了些许进展。
美国照会日本,重申不承认所谓“东亚新秩序”。但孤立主义政策还是绕不过去的,美方得继续保持中立姿态,所以这援助只能通过商业贷款的形式来达成。又恰好赶上节日,具体条款还得磨上一两个月。
元旦过后,时间跨入 1939。
美国报纸上登着各地欢庆新年的报道,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纽约时代周刊大楼门前举行的落球仪式,拍成通版大照片印在杂志上,其中每个人都在欢笑,男的女的热情拥吻。
像是一种荒诞的对照,几千公里之外的重庆,一样也有几万人聚集在夫子池体育场,舞龙舞狮,提灯游行。
钟欣愉是在国内寄过来的新闻片里看到这段画面的。
窗帘拉起来,会议室里烟雾缭绕。胶片在放映机上一格格地跳动着,把模糊的黑白影像投射到幕布上。虽然拍摄的光线很不好,但还是能看出场地非常简陋,彩灯制作寒伧,很多时候只能勉强辨出在黑暗中行进的人群,就像是浑浊的潮涌,偶尔看到一张脸,宛如泛起灰白的浮末。
片子本身是无声的,后配的旁白,说当时队伍里喊的口号是“迎接胜利年”。
有同僚随之发出一声轻嗤,说:“怎么可能呢”
钟欣愉循声看了那人一眼,心里想,画面中的这些人也许没读过经济,也不懂政治,甚至完全不知道战争为什么开始,又如何结束,他们想要把这句话喊出来,只因为身在其中,不像你我。
但她什么都没说,只是起身走到外面,开了一线窗。不知站了多久,她听到脚步声回头,见是秦未平也跟着出来了。
“里面烟味太大,我透口气。”她解释。
老秦看了看她,点点头就走开了。
钟欣愉知道这人的交际功夫从来不会浪费在她身上,并不觉得奇怪。她甚至有些庆幸,他没对她说什么客气话,比如,钟小姐,冒犯了啊。钟小姐,不介意吧
第55章 圆安问题
等到借款合约的细节全部商定,已经是西历新年的二月份了。
美国人的条件开得极其苛刻——双方各自成立贸易公司,由中方向美方出口桐油,定价只及市价的六成,且必须在纽约交易所交割。以此项收入为担保,中方才可获得美方 2500 万美元的贷款,年息四厘半,限期五年还清。所得款项须得全部用来购买美国商品,但不能是武器。
正式签约的那一天,程佩青是中方代表之一,钟欣愉作为随员也跟着一起去了。
仪式开始之前,她到休息室去请程先生,见他默默坐在扶手椅里,眼睛望着窗外。她敲了敲门,他才回神。
“时间快到了。”她提醒。
“哦……”他应了声,招手让她进去。
她以为他有事吩咐,结果却听见他开口对她说:“海关税已经在英国人手里,桐油本来是我们谈判最后的筹码。过了今天,也没有了。”
她明白他的意思,可最后说出来,只能是一句:“您尽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