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盛唐风华 第382节

      王世充迎接他也没错,若非是乱世,他怕是连迎接苏威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论资望辈分,就连瓦岗军的李密,也是望尘莫及。
    只不过他居然还有面目活在人世?
    倒是让我有些出乎意料,还以为他早就殉国了呢。”
    此刻,洛阳城门处,王世充望着端坐高车之上的苏威,心中的念头和徐乐差不多。
    真没想到,这老儿居然还有面目活在人世?
    细算下来,他是先附逆于宇文化及,又从贼于李密。
    看他那模样全无半点愧色,似乎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大魏重臣开国元勋,这份厚脸皮的手段,就算自己怕也是望尘莫及。
    不过没办法,且不说苏威代表的瓦岗军以及他带来那足以成为全军救星的粮食,单是其自身的履历资望,自己也必须对他保持表面恭敬。
    连宇文化及、李密那种乱臣贼子都知道要厚待他,自己更不能有所轻慢,至少现在还得对他持后生晚辈礼。
    毕竟说起来,这位老人不管人品节操如何,其出身门第以及经历,都足以傲视大隋,让人不敢轻视。
    就算是李渊遇到他,也得跟自己一样毕恭毕敬,保持表面的礼数。
    再说这洛阳城和苏威还真有点渊源,正是在他的谏言之下,紫微宫的中轴线才没有选择绝对意义的居中,而是南当伊阙北指邙山顶,整体略向西北偏移。
    于人于地,王世充对他都得讲礼数,不管心里怎么看不起他,表面上还是得保持个客气。
    苏威也很是乖觉,并没有因为王世充的礼遇就真的目中无人。
    作为大隋官场人瑞,敷衍场面乃是看家本领,对待王世充的分寸拿捏的很好,既没有让人感到不快,也不至于过分亲近,让己方的人生出疑虑。
    不过王世充还是感觉的出来,苏威对自己的态度很大一部分是装出来的,很有些心不在焉。
    他关注的重点根本不在自己身上,也不怎么在意洛阳,更没有借机窥伺城防的意思。
    相反,倒是三两句话之后就往徐乐身上绕,试图从迎接的人群里找到徐乐的身影。
    这老儿是为徐乐而来?
    王世充生性狡诈,一下子就猜出苏威此行用意。
    原本以为他送粮前来,是借机和洛阳谈判,双方能够以一个较为平和的方式罢战。
    自己大张旗鼓的迎接,也是有这方面考虑,希望能够向瓦岗示好终止这场战争。
    可是现在看来,是自己想错了。
    瓦岗根本就没想过和自己和谈,送粮遣使都是借口,目的就是见徐乐。
    他们见徐乐做什么?
    派苏威这么个降臣为使,又是什么意思?
    要知苏威虽然在大隋官场地位非比寻常,但是文武殊途,何况徐乐出身神武农家,苏威的官职再高,资望再老,对于徐乐来说都没什么影响,双方更不可能有交情。
    就算瓦岗想和徐乐勾兑,也不该派这么个人,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图谋?
    苏威出身京兆武功,其祖上乃是曹魏侍中苏则,而苏威的父亲就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身边得力重臣:苏绰。
    昔日关中双雄对峙,东魏强在武功西魏胜在文治。
    本来西魏的土地、丁口、兵力都不能和东魏相比,战阵上也是败多胜少。
    但就是靠着文治之功生生坚持下来,熬死了高欢最后又熬死了整个北齐。
    这其中苏绰居功至伟,甚至说是第一功臣也不为过。
    其创制计账、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又上“六条诏书”作为西魏统治纲领。
    最重要的是他所提出的“朱出墨入”法,更是成为了天下公文案牍的标准范式,自创立之后便通行天下。
    现如今各路诸侯对于大隋制度看法不一,有的沿用旧法有的推行新制,但是没一个人反对“朱出墨入”法,全都在自己境内推行。
    就凭这一点,苏绰便为天下官吏所敬重,苏威承父祖遗泽,自然也就不会混得太差。
    苏威少年成名,年未及冠便有神童之名。
    彼时北周当政的,正是那位“庆父再世”大冢宰宇文护,他素闻苏威才名,想要找他为婿。
    苏威心知以宇文护所作所为日后难得善终,不愿意和他有所牵连,又惧怕宇文护的权势,干脆一溜烟跑到山里藏起来。
    其动辄入山避难的生活方式,也是从这一刻开始。
    从娶宇文护的女儿新兴公主,再到入朝为官、该朝换代、侍奉新主。
    苏威动不动就要跑到山里,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反对的态度,但是每次又都会妥协,最终向权贵低头,乖乖服从命令。
    他先后侍奉北周、大隋两朝数帝,经历昏君、暴君不知凡几,始终能矗立不倒。
    甚至经历江都兵乱这等惨祸,都能保全首领官位,固然是有着父祖荫庇,与其身段柔软关键时刻懂得低头的特质也很有关系。
    这么个人天生就和武人合不到一起,就算徐敢父子在长安的时候,也跟他谈不到交情。
    那他为何急着要见徐乐?
    两下里又想要说些什么?
    第八百五十一章 枭雄(十二)
    王世充的疑问,也是徐乐的疑问。
    他知道苏威是何许人,也了解他的出身履历,正因为此始终不认为自己和他有结交的必要。
    其实就是爷爷向自己介绍苏威时,语气里也充满了不屑。
    这倒不是说文武殊途的问题,纯粹就是从人格上看不起。
    同样是苏家人,徐敢提起苏绰,语气里就充满敬意。
    不止一次表示过,比起那些沙场上骁勇无敌的大将,苏绰苏行台更值得敬仰。
    自家手段只能杀人,苏绰苏行台的手段可以救人乃至救国,两相比较终究还是苏行台高明。
    只是苏绰再怎么本事,也和自己的子孙没关系。
    徐敢从不认可靠血脉传承就能坐拥富贵这种事,想要富贵功名就该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
    苏绰的功劳大,子孙享受些田地财帛无可厚非,可因为苏绰之功就推崇苏威就毫无道理。
    毕竟苏绰死的时候苏威才五岁,他又能从自己父亲身上学到多少本事?
    如果单纯只是这点,徐敢对苏威最多也就是当路人看,不至于有所不满。
    而且客观说来,苏威也有谏言君王推行仁政,希望刑简政清体恤民力等功绩,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
    真正惹来徐敢鄙视的原因,还是苏威那些逃跑经历。
    男子汉大丈夫行事不悔,既然拿定了主意便要走下去,大不了将性命丢给他,又算得什么!前怕狼后怕虎,做事瞻前顾后,能成什么大事?
    乱世难吃太平饭,苏威平日高谈阔论,遇到危险就往山里跑,过几天又乖乖跑回去干活。
    这种行为和南北朝时候那些谈玄讲道的南朝名士没什么区别,南朝的基业就是败在这帮人手里。
    大隋好不容易由乱入治,正是该与民修养,怎能让这种人窃据高位?
    可是苏威既有苏绰之子这个身份,自己又善于揣摩上意,哪怕是刻薄如杨坚、杨广父子者,对于苏威的看法也大体不差。
    开皇年间,苏威不但承袭了杨坚追赠苏绰的国公之位,还官拜纳言、吏部尚书等职,位高权重颇得杨坚器重。
    他的官位越高,徐敢就越看不上他,自然就谈不到往来。
    提起他的时候,也是告诉徐乐大隋朝有这么个人,但是其所作所为非大丈夫,不值得效法更不值得结交。
    徐家子弟必须坚守本心,奉直道而行,不可像苏威这般苟且偷生全无原则。
    也正是因为爷爷的教导以及对苏威为人的鄙夷,在江都期间明知道他就在城中,也不曾去结交过。
    徐家祖孙三代和苏威并无交集,他点名要见自己,这里面肯定有什么诡计。
    韩约皱眉道:“既然觉得其中有诈,不如就不要去。
    反正咱们之间没有交情,何必要前往相见。
    真有什么话,就让他来咱们的军营说。
    咱一起听。”
    小六道:“听他说那粮食有一半给洛阳,一半指名给咱们玄甲骑,要的就是郎君前往与他叙叙旧。
    那可是不少的粮食,足够咱们全军吃半个月呢。”
    “混账!为了半个月口粮,就要阿乐去冒险?
    这种话你怎么说得出口?
    难道军中短了你的吃喝,还是你肚皮比别人大些,只有你吃不饱!”
    小六连忙申辩:“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觉得这么多粮食放在那咱们不敢拿,不是被洛阳的人小看了?
    苏威那话是当着洛阳那帮军将面前说得,咱不去肯定被他们背后议论,说咱怕了苏威。
    我寻思着就那么个老汉,怎么看也不像个有本事的,怕他作甚?”
    “你懂什么?
    阿乐既然说这里面有诈,就肯定不是那么简单。
    你也看出来苏威没有勇力,难道人家自己不知道?
    他的算计肯定不在刀枪上!要说厮杀,咱们当然不怕他。
    可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谁知道人家玩的什么花样。
    稀里糊涂中招,那不是连死都不知道怎么个死法?”
    小六的武艺提升很快,但是在谋略见识上确实不行。
    毕竟是个半大孩子,再怎么精明强干,也就是小聪明这个层次,跟真正的谋臣没法比。
    想问题也比较简单,根本没有那么多有得没得想法。
    听到兄长这么说,才意识到自己错得多离谱,连忙用手猛拍额头:“唉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这帮人就是鬼心眼多,居然玩这些鬼把戏!既然如此,咱们还是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