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436节

      周秋萍又开始感觉头痛,她当然尊重大家的选择,但现实问题摆在面前。私人进入不了文艺行业啊,到今天他们都借着音像公司的牌子呢。
    “这个问题你要如何解决?”
    “没关系。”黄山轻轻松松,“核心问题是发行权。但我已经跟胡经理谈好了,以后我们委托音像公司发行。专辑录制好了,再到这边生产磁带,然后对外发行。”
    周秋萍担忧:“那歌手们呢?他们要上学啊,跑来跑去很不方便。”
    黄山笑了起来:“周经理,你还以为这是江州校园歌手比赛吗?这是全国性质的。前三名选手没有一个在江州上学,最好的成绩也就是第七而已。”
    大概是因为之前的12位歌手已经将江州大学生里的音乐人才一网打尽,又或者是因为大家已经审美疲劳,需要看到更新鲜的东西吧。
    “前10名歌手有三人在海城上学,我们挑选出来的女子组合也基本来自海城。我想公司要长期培养他们的话,应该搬去海城,好方便他们兼顾学业和歌唱事业。”
    至于老一波的大学生歌手,他们有的跑去东欧了,有的表态要专心学业,还有今年毕业了的人,决定留在歌坛好好发展,反而更期待去海城。
    人人都想去大地方。
    周秋萍听着总觉得哪儿怪怪的。
    他们公司这是要搞养.成系吗?好像也不是不行。市场有需求,那肯定就会有供给。只是需要平衡好歌手和公司的利益。
    周秋萍还是之前的佛系态度,她不懂这些,就把它们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好好当她坐等分红的煤老板就行。
    “好吧,我个人没意见,我尊重你们的选择。就是之前和我们有合作的音乐人,比方说词曲老师他们,估计不方便搬过去。后续大家要怎么联系还得协调好。”
    黄山已经思考过这些问题:“房子我们是长租的,这几年内大家都可以住着。我们每个月在一起开一次会,看各自工作进展状况,彼此交流。其他的时间,他们可以自由创作,版权费的结算方法保持不变。”
    周秋萍点头:“ok,那就照你们说的办吧。不过你们去了海城打算住在哪里?”
    黄山满脸耿直地看着她:“所以我来向老板您汇报呀。”
    周秋萍一口血含在嘴里差点没喷出来。这合着给她挖坑呢。
    她现在都不知道去了海城要住哪,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的状态。结果这人就丢了这么重的一副担子到她面前。
    曹敏莉也哭笑不得。
    好歹黄山是她介绍来的,她总不好不管:“我来找找看吧,看有没有合适的写字楼,到时候大家一块搬过去。”
    周秋萍还能说什么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音乐室的人既然铁了心要去海城,那就去吧。
    周秋萍摆摆手:“行吧,行吧,有消息再说。”
    黄山又抓起勺子,继续痛痛快快地吃西瓜。
    高兴同志去小区食堂买晚饭吃的包子了。
    她这人心也真大,听说黄山是过来找女儿的,就直接把他独自丢在家里,完全不怕对方当贼。
    黄山一边吃西瓜一边感叹:“我一看就是值得信赖的人。”
    周秋萍打击他:“你去农村看看,家家户户都不锁门的,想进哪家你直接推门进去,保准没遮没挡。”
    高女士拎着包子回来,彭阳跟在他后面拿着个大锅,里面装的全是粥。
    这样大家晚饭就有着落了,不用再做饭。
    看到屋里坐着的人,高兴同志随口问了句:“跟秋萍说啥呢,说完了没有?晚上留下来吃饭啊,买了你的份。”
    黄山早就不跟她客气了,还问了句包子是什么馅的?当听说豆沙咸菜豆腐皮以及肉馅的都有,他满意的要命,他就喜欢吃豆沙包。
    “没什么,就是说我们想搬去海城发展。”
    老太太惊讶:“这好端端的,怎么就想去海城了呢?”
    “为了将来的发展。”黄山看着屋里人,突然间脑洞大开,“其实我们都可以去海城啊,我认为未来海城的发展空间更大。”
    他在大陆待的时间长了,就充分了解什么是大陆人经常挂在嘴边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他们想要发展深圳,一个小小的渔村就有了今天的光景。现在说要开发浦东,那么本来就是大城市的海城肯定能够腾飞。
    周秋萍趁机问母亲:“阿妈,你养鸡场找的怎么样?”
    高女士摇头,满是为难:“总觉得不合适,要不就是地方太小了,要不就是条件不够,搞起来太麻烦。”
    她养了这么多年的鸡婆,自认为经验丰富。结果要专业养起鸡了,她才发现问题居然这么多。
    周秋萍轻描淡写道:“如果江州没合适的地方,咱们就去海城吧。看看周边地区有没有合资的养鸡场。”
    她在心中琢磨,以海城的发展速度,说不定再过10年就搞拆迁了。到那个时候,倘若养鸡没养出成绩来,说不定拆迁补偿还能发一笔财呢。
    高兴同志瞪大了眼睛,这好端端的,怎么一个个全都要跑去海城了?
    第362章 公司和孩子怎么办?
    晚上余成回来的有点晚, 天都快黑了。
    青青和星星倒不觉得饿,这两张小嘴吃的就没停过。结果余成进家门,她们还撒娇, 抱怨肚肚都饿扁了。
    余成被两个丫头逗得不行, 故意伸手摸了摸星星的小圆肚子:“来,让爸爸看看, 我们的西瓜熟没熟?”
    星星尖叫着大喊:“宝宝肚肚好看, 宝宝肚肚不让看。”
    大人们都被她逗得大笑。
    夏天也不怕饭菜凉了,晾过的粥喝进肚子里更舒坦。周秋萍拌了个黄瓜丝,又切了皮蛋,加上炒好的酸豆角,刚好都是配粥的小菜。
    她随口问了句:“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
    “方教授有个朋友是半导体专家,今天过来看他, 我们就多聊了会儿。”
    他抱起扭来扭去的星星, “走走走, 我们跟姐姐一块去洗手,然后好好吃饭。”
    然后父女三人回到餐桌上时, 他又主动提起了刚才的话题, “我们今天主要聊了531工程为什么会失败。”
    看大家都是茫然的神色, 他赶紧解释,“这是86年开始搞的一项工程,目标是普及5微米技术、研发3微米技术, 攻关1微米技术。像无锡华晶绍兴华越这些企业都是这样搞起来的。其实当时5微米的技术已经非常落后了,但技术封锁摆在这儿, 我们只有别人淘汰的设备。今天我们聊了很长时间, 感觉最大的问题是方向不对。我们习惯集中力量办大事, 运动式公关一项技术, 然后突破了取得了成果,就可以拿出来展示了。但展示完了以后就没下文,因为成本太高,产品良率太低,根本没办法实现产业化和民用化。这个思路搞军用没关系,两弹一星这样搞都行,但投入民用市场肯定不行。”
    这毛病他们自己都知道,所以他们从一开始考虑的就是从哪儿弄钱搞研发,压根没想靠芯片挣钱。
    为了这个,他们甚至开始炒股票,就想着多攒点钱继续做下去。
    但今天的长谈,让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方向,那就是如何挣钱。
    原因很简单,他们这个完全是私人在搞,根本不可能依靠举国体制来扶持。大量的资金缺口从何而来?必须得挣钱。
    搞芯片就是研发做出产品推向市场挣了钱然后再继续搞研发,周而复始。芯片技术是不断地更新换代,即便你能艰难入局,只要慢了一步,那你就会被远远甩在后面。
    越谈下去,大家觉得问题越大,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急剧缺乏人才。半导体行业有个特点就是人才培养周期长,所谓的要坐10年冷板凳。读完博士之后,在成熟的大厂里经过10年以上的历练,才可以谈得上人才两个字。
    目前国内的情况肯定实现不了这一点。
    为什么?因为恢复高考也就是1977年的事,大规模开始启动外派留学是从80年代开始的,按照漫长的培养周期,他们也就刚刚在国外读完博士。而且因为去年的风波,留学归来的人才极少。
    而我们国家现在又迫不及待地希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当然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但真实情况很打脸,想先进根本不可能,技术壁垒摆在那儿,人家给你的都是淘汰了好几代的技术。
    最要命的是现行的相关政策非常有问题。国家也意识到了之前的毛病,只重视技术突破,缺乏产业融合的概念。
    所以1982年中央建立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大型集成电路领导小组的时候,就主动下放了权力,把这部分的投资权放到了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层面,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找到适合中国的国产芯片道路。
    这个想法很美好,现实却非常残酷。中央都没搞清楚芯片发展规律,到了半导体人才更匮乏的地方上,那不是要命吗?
    地方政府觉得这个生产线不引进白不引进,有机会一定要引进。所以从86年到现在,各个地方已经引进了差不多30条落后到已经被淘汰的晶圆生产线。
    更要命的是,我们花钱搞引进,即便是落后的技术,也希望自己人能掌握,然后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悲催的问题在于半导体人才太薄弱,技术引回来了,我们也难以吃透。
    余成叹了口气:“这就是积累的结果。”
    当着曹敏莉还有黄山他们的面,他不好意思提。今天讨论的时候,李东方一直语出嘲讽。
    刚建国的时候,我们的半导体水平跟世界相比并不落后。因为有大批专家,怀揣着建设祖国的热情从国外归来,投入到一片荒芜的国产半导体事业中。
    然后到了六七十年代,那些为新中国的半导体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才,又遭遇了什么?
    因为他们的海外留学经历,因为他们多半出身优渥,属于典型的历史不清白。所以王守武被停职批.斗,什么屎盆子都往他头上扣。被称之为中国半导体之母的谢希德教授,作为□□,每天工作是打扫厕所。
    其他相关人才的遭遇可想而知。
    这种断层很要命,直接导致一代人的正常工作停止不说,还让人才培养被打断了。而等到这批老专家平反恢复工作后,很抱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已经被日新月异的半导体世界淘汰了。
    时代就是这么的残酷。
    用李东方的话来说,这就是前人作孽,后人遭殃。他们还在不断地作孽,以后会有更多的人遭殃。
    他当时完全无言以对,而且特别羞愧。
    现在,余成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餐桌上提起这个话题。
    事实上在场的人谁也不搞芯片,未必能听懂他到底在说什么。
    黄山倒是安慰了他一句:“其实有些事情急不得,都是慢慢来的,是一步步积累的结果。”
    他又拿香港乐坛的发展举例子,当年香港人根本没有自己的歌,唱的都是别人的歌。粤语歌被认为上不了台面,类似于俚语一样,现在不也影响着整个东南亚地区吗?
    余成笑了笑,没吭声。
    这就是典型的鸡同鸭讲,他不懂流行音乐,对方也搞不清楚芯片。
    周秋萍倒是问了他一句:“那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是继续搞芯片,还是往别的方向发展?”
    看到男友沮丧,她真谈不上失望。芯片要这么好搞的话,也不会直到她重生前,依然是社会的热门话题。
    余成摇头:“我们暂时还没想好,就是觉得这件事不是简单就能搞起来的。”
    周秋萍点点头:“那有件事我请你们考虑一下,要不要搬去海城发展?如果不想继续做下去的话,做理论研究也行,或者转向其他方向。”
    余成吃了一惊:“去海城?”
    高女士有点不痛快:“就是啊,一下子就说要去海城了。跟我讲啊,还不如去深圳。到时候真有人找麻烦,直接往香港跑,多快!”
    周秋萍还真是头回知道阿妈的奇思妙想,之前他们根本没讨论过深圳啊。
    她没办法:“深圳就那么大,现在到处搞拆迁搞建设,还有地方给我们办大型养鸡场吗?”
    高兴同志却忧心忡忡:“那你跑到海城有什么用?到时候要抓还不是一锅端,跳海跑都来不及。”
    余成不得不替女友说话:“阿妈,秋萍肯定不是要跑。再说你忘了,你现在不需要跑的。要是有谁真敢动,咱们就直接上国际法庭。”
    然而高兴同志还是不高兴。
    吃过饭,周秋萍和余成去厨房洗完碗筷,她甩干手上的水出来,看母亲不在客厅里,开口问女儿:“奶奶呢?”
    青青和星星自己在垫子上打滚,玩得正高兴,头都不抬:“奶奶在外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