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5页

      赵清幼浅笑摇头:“外祖母言重了,颜家就是清幼的家,清幼一定会好好保护它的。”
    老夫人笑着点了点头,眼中闪着亮光,看着赵清幼轻叹了一声,道:“好孩子,你真是和你母后越来越像了。”
    “母后摄理六宫,执掌六局二十四史,清幼望尘莫及。”
    而她只是个软弱无能的公主,是上天给了她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来弥补而已。
    想到这赵清幼便心中隐隐一阵失落与愧疚。
    老夫人安慰道:“你别看你母后以前那么威风,其实啊她小时候经常晚上黑得不敢睡觉,哭着鼻子跑来和我一块睡呢。”
    “当真?”赵清幼听闻在她心中无畏无惧的母亲竟然也会有这么胆小的时候,不禁有些惊讶。
    一说到这,仿佛打开了老夫人的话匣子,关于颜皇后小时候的琐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譬如当年,颜皇后在外头被人揪了辫子回来委屈地大哭了一场,颜绰当天便出去和揪她辫子的人大打了一架,鼻青脸肿地回来。
    祖孙两忍俊不禁,气氛融洽,老夫人的病色也退了不少,脸上带着笑意,多了几分红润。
    “那母后后来为何转变?”赵清幼好奇地问道。
    颜皇后走时她还小,是以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也不记得了,但是她很想知道颜皇后是怎么由内向胆小变成掌握权贵,做到古往今来屈指可数的女子为官参政,谈论天下。
    说到此,老夫人忽然神色一暗,面露惋惜与痛心,叹气道:“大约就是因为揪她辫子的那个臭小子吧。”
    赵清幼越发好奇:“外祖母说的那人是谁?”
    “熙王赵景。”
    第8章 府中细作
    赵清幼这才从老夫人口中得知,原来颜皇后竟与熙王是从小的青梅竹马。
    两人年岁相差不大,熙王张了颜皇后两岁,两人自幼便相识。
    但熙王年少时顽劣调皮,经常欺负娇生惯养的颜皇后,不是拿小虫子吓唬她就是揪颜皇后精心梳的小辫子,每次都能将颜皇后气得回去大哭一场,颜绰知道了总会跑去和熙王打一架给颜皇后出气。
    有一回,颜皇后让御京的纨绔子弟们给欺辱,笑她从小没娘疼,一有事便只知道哭,还联合将颜皇后给推入了水中。
    是以颜皇后许久一段时间都闭门不出,谁都不肯见。
    可这事不知怎么地便传去了熙王的耳朵里,颜绰刚准备提着刀去教训那群纨绔子弟,就瞧见熙王鼻青脸肿地带着那群被打成猪头的纨绔子弟来一个一个给颜皇后磕头认罪,还让他们扮成王八的样子在地上爬来逗颜皇后高兴,不扮的话就用鞭子狠狠抽他们的屁股。
    熙王拍着胸脯对颜皇后说道:“只有本王能欺负你,以后你有本王罩着。”
    没想到他这话真就成了颜皇后人生中的一道转折。平日里走两步三喘的乖乖女颜皇后竟然也慢慢学会了爬墙逃出去玩,一改往性,变得能言善辩,开朗外向,甚至娇蛮顽皮,像个男孩子一般。
    不仅如此,她还拒绝了女子成年便嫁人生子持家的陈旧观念,硬是要从官路,最后竟然不仅被她成功了,甚至还成了当年唯一参政的女官,于朝廷之上以一人娇躯抵挡满朝文武的偏见与鄙夷。
    赵清幼一边听着一边脑海之中思绪万千涌动着,颜皇后与熙王从小便相识,且听上去关系似乎不错。于是颜皇后亲自前去边地劝说谋反的熙王,熙王心中生愧自尽。
    一切听起来似乎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但是一向看淡名利的熙王到底为何会突然谋反,颜皇后又为何回来后就病逝了,她到底掌握了什么有关北周细作的线索。
    这些都是未解之谜,且疑点重重。
    正当赵清幼欲开口询问老夫人更多往事以便推敲时,苏夫人推门进来了,见相谈甚欢脸上还挂着笑意的祖孙两,不忍心打断,但进都进来了,最终还是开口:“于总管新招了一批下人,等着主子们去挑呢,老夫人还未选,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
    “于总管?”赵清幼忽然回忆起了什么,蹙起月眉,疑声道,“是于常总管吗?”
    苏夫人笑着点头道:“是啊,正是于常。娃娃你忘了,你来府中之时,每回哭累了就趴着让于总管背你回来呢。”
    赵清幼听闻后却并未怀念,反而冷下了神色,杏眸闪烁着光芒,宛若波光粼粼的海潮,暗流汹涌着。
    背她都是小至五六岁的事了,赵清幼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为何她会清楚地记住了于常这个名字,是因为前世她流落各地好不容易回到御京,发现早已改天换日,赵清幼想寻求官府求助,却不曾想遇到的官员是个不折不扣的好色登徒子。
    那人垂涎赵清幼的美色,欲将她纳做小妾,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帮她。
    赵清幼走投无路,欲跑去告御状,结果半道便让人给截了胡,她才知晓,原来那登徒子正是于常的儿子。
    于常是颜家二十年的管家,为人憨厚忠实。但在颜家落魄后,他的儿子却连中三元,一路顺风顺水当上了高官。
    科举看似公平,但实则到后来权宦垄断,一般考试制度都会有人在其中暗相操纵,官官相护之下,寒门子弟想要得第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毫无背景的于常他不学无术的儿子却可以轻松连中三元,这便极其古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