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77页

      思念如海,回头无岸,前进无渡。
    于太平而言,她只能借由经文,让自己静一静。
    春夏看着太平写完了今日的三句经文,“殿下,奴婢扶你去休息。”
    “你想红蕊么?”太平忽然含笑问道。
    春夏愣了一下,她怎会不想那个呆头呆脑的姑娘呢?
    “回殿下,奴婢……自是想的。”
    太平笑意微深,“明年二月,便可以见到了。”不等春夏高兴回话,太平便沉下声来,“只是,不能再像先前那样,牵手耳语。”
    “啊?”春夏大惊。
    太平点头,“你是本宫的贴身宫婢,她是婉儿的贴身宫婢,你们两个交好,旁人不知内情,若是往旁处想……”
    “奴婢懂了!”春夏心间一凉,只觉酸涩。
    “冬夜总会过去,春日总会到来,活着才有往后,记牢了。”太平语重心长地吩咐春夏。虽说去洛阳可以规避好些事,可洛阳总归是阿娘经营多年的地盘,里面的眼线比大明宫还要多,稍有不慎,便会害人害己。所以,在进入洛阳之前,她必须先叮嘱好春夏。
    春夏越想越难过,忽然懂得公主为何一路鲜少提及婉儿。
    不是不思念,只是不敢宣之于口。
    不是不期待再见,只是害怕相见之事,情不自禁,反倒是丢了性命。
    抄写经文只为克己,每日三句,句句皆是醍醐之言。
    这相思炼狱,不止太平一人煎熬。
    寒风吹过大明宫的宫檐,吹落满树黄花,预示着长安的冬日将至。
    婉儿每晚都会读几句经文,消解自己的浓烈思念。
    红蕊听得多了,也会诵几句经文。
    可今晚,婉儿并没有诵经,只是拿着一本乐府诗卷,久久没有翻开。
    红蕊觉得婉儿不对劲,便给婉儿倒了一杯热水,温声问道:“大人可是不舒服?”
    “他若没有生在帝王家,也许会是个好文人。”婉儿放下乐府诗卷,双手捧起杯盏,暖着掌心,并不急着喝水。
    “啊?”红蕊听得一头雾水。
    婉儿淡笑,“明日凶兆再现,这次谁也保不了他的命了。”
    红蕊不懂,可瞧婉儿也没有再说的意思,她也不好多问,便说了另外一件事,“大人,听说殿下回京途中染病了,便去了洛阳静养。”
    婉儿神色凝重,“严重么?”
    “奴婢不知。”红蕊答道。
    婉儿静静地想了想,“也许……这是天后在保护殿下……”
    红蕊更听不懂了,“保护?”
    “吐蕃请婚不成,这些日子颇不安分,只怕明年那边要起战事了。”婉儿只希望自己猜测是对的,“殿下去洛阳,不在陛下面前走动也是好事。”细想此事武后在她面前只字未提,只怕还是没有彻底放下疑心。
    红蕊似懂非懂,她知道打仗并不是好事,更知如此一来,婉儿与公主又要许久才能相见了。这好不容易盼过了半年,如今殿下去了洛阳,也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大人心里定是很难过。
    “大人,总会见到殿下的。”红蕊出言安抚。
    婉儿轻笑,“我知道。”她不怕见不到太平,她只是担心殿下,马上就要入冬了,也不知殿下的身子如何,病好了没有?
    红蕊压低了声音,小声问道:“万一……殿下最后还是嫁了呢?”皇命难为,红蕊知道抗旨是死罪,两情相悦在天子诏令面前,其实脆弱得不堪一击。
    婉儿笑容微浓,并没有立即回答红蕊。
    她虽起过独占的念头,那时候情不自禁地要求殿下不准嫁,可是,殿下的身份在那里,她的身份在这里,地狱已入,不容天真。否则,万劫不复,尸骨无存。
    红蕊自知说错话了,连忙道:“奴婢知错了,不该问这个。”
    “她会给我一个交代。”婉儿语气徐缓,上辈子太平嫁了两次,心中自始至终只有她,上一世都没有忘了她,这一世太平也不会忘了她。
    两情相悦,贵在一个“信”字。若是嫁之则弃,那她也不必痴心不悔。
    同月,天狗再次食日。
    为了平息百姓惶惑,天子下令,逐废太子李贤离京,流徙巴州。
    李显经韦滟点拨,壮着胆子上书二圣,请求给兄长御寒衣物。二圣允准,天子感慨太子有仁心,朝野上下终是对这位新太子有了一丝好印象。
    可是太平与婉儿都知道,李贤踏出长安后,便注定回不来了。
    第91章 红梅
    太平改道洛阳休养一事传至延英殿时, 武后正与李治商讨封禅嵩山之事,原本久久不决的李治终是逮到一个机会,可以暂时休止封禅一事。
    “是媚娘让她去的?”李治徐徐问道,语气里透着一丝不悦, “媚娘糊涂, 好不容易用祈福一事搪塞了吐蕃的请婚,现下最重要的便是把太平的婚事给定下来。”
    “太平染病, 即便回了长安也无法出嫁。”武后不急不慌, 沉声而谈,“她可是你我唯一的女儿, 纵使我平日待她严苛,我也从未想过要她的命。”
    李治听出了武后的言外之意,“朕向来疼惜太平,朕给她找的驸马, 她一定喜欢。”
    “陛下看中的人选是薛绍么?”武后索性点明了。
    “城阳是朕的妹妹, 薛绍也是朕自小看到大的, 这孩子性情温顺,会待太平好的。”李治说了自己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