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君子怀璧 第76节

      山崖边所剩下的人寥寥无几,秦蔓一言不发地站在桥头,又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掉头同身旁的人冷声道:“他们往神殿去了,还需尽快回去将此事告知山主。”
    第114章 故纸堆
    卫嘉玉不知在马上跑了多久, 等身下的马儿终于因为疼痛力竭,而渐渐停下脚步时,他坐在马上举头四望, 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跑进了一片光线昏暗的密林里。
    他从马背上跳下来,伸手安抚了一下马儿, 随后蹲在原地查看了一番脚下的植被。他没有什么在山间行走的经验, 于是只能依靠着四周的环境, 勉强分清东西南北。
    这座山位于小山城北面, 来时的吊桥应当在这片密林的南边,可是卫嘉玉没有信心能凭着自己找到来时的路。
    更重要的是, 即使此时回去闻玉也多半已经不在崖边了。
    他虽气她不与自己商量, 关键时刻刺马叫他先走, 可也相信在这山里, 闻玉独自一人的确比带上他更容易摆脱追兵。事情若是顺利,她自然会第一时间前来找他会和, 倒是他这样贸然回头,反倒容易与她半路错过, 这样一来更是浪费了时间。
    而且不知为何,这一路跑进山中, 秦蔓一直骑马跟在他们身后, 偶尔从身后放出一两支冷箭,却也没有一箭是当真射中的, 反倒像在每个岔口, 都在试图用箭有意将他们朝这个方向引过来。
    如今秦蔓的身份虽是敌友未明, 但是这山里必定有什么重要的东西。
    卫嘉玉权衡再三, 最终决定继续朝着北边走去。
    他牵马一路往北走过密林, 走了大半日, 沿途留下记号,下午时到了一片水泽。正是春季,此处水草丰茂,偶尔还能在林间看见一两只野兔从草丛间蹿过。
    马腹上的伤口已经不再流血了,红色的鲜血凝结成一片。卫嘉玉牵着马带它去水泽边喝水休息,一边蹲下身鞠水替它洗清了伤口。
    林间午后格外静谧,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正在这时,忽然从水泽对面的林子里走出一个人影。
    密林昏暗的光线下,那人从大泽对岸走来,穿着一身灰布长衫,手中拿着一个牛皮水壶,衣袖卷到手肘上,露出结实的小臂。清瘦的腰身上,系着半截衣摆,腰间还插着一把竹笛,那笛子上青色的流苏随着他的脚步在半空中摇摇晃晃,显得身形落拓不羁。
    他踩过路边的草叶发出窸窣轻响,卫嘉玉蹲在水泽边,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人影由远及近朝水边走来,日光从他脚尖开始一寸寸逐渐上移,掠过他的胸膛最后斜照在他的脸上。
    水里有游鱼跃出水面,“扑通”一声落回水里,树旁的白马低下头打了一个响鼻,不耐烦地晃了晃脑袋。
    男人像是这才注意到林间还有其他人,他停下了脚步,目光先是落在了那匹正低头喝水的马上,接着才看清了牵着马绳蹲在水旁的白衣男子。
    在去沂山的路上,卫嘉玉曾想象过无数次与那人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无数次的想象里,一定没有哪一次像眼下这样猝不及防。
    卫嘉玉看见他弯腰打水的动作顿了一顿,像是意外于这林子里除他之外竟还有第二个人。
    蹲在水泽边的卫嘉玉握紧了手中的缰绳,几乎要将粗粝的绳索勒进掌心里去。有一瞬间,他几乎有些懊恼起来,不由得想:这场重逢要是放在沂山,实在比放在眼下要好上百倍。起码他不必担心对方会不会认不出自己,或是只将他当做一个误入此地的陌生人。
    好在那预想中的情形没有发生,站在对岸的灰袍男人在片刻的愣神之后,有些意外地咧嘴笑了起来,风吹过林稍的叶片,将对岸的声音传来耳边,男子站在林间疏疏的日光下看着他,温声笑问道:“你娘可还好吗?”
    ·
    闻玉走到山神殿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暗了。
    她从吊桥那儿过来,路上发现了一些马蹄印,不过马蹄印断断续续,她中间追丢了几次,到傍晚没发现卫嘉玉留下的记号,意识到自己多半是走了岔路,看来天黑前是追不上他了,只好等天亮再想办法,先找地方过夜。
    她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是什么地方,只不过沿着山路朝北走,傍晚时便发现了这座藏在山中的神殿。
    在这种陌生的山里,能找个有瓦片遮雨的地方过夜必然是要好过风餐露宿的,于是她几乎没怎么犹豫,便推门走进了殿中。
    宫殿藏在青山间,看上去几乎已经荒废了,四周几乎看不出一点人迹。不过进入殿内,却发现里面竟然有人。一个身形娇小的女子正站在殿内的白玉神像前,踮着脚给头顶的烛台点灯。
    听见身后的动静,以为是殿门叫风吹开了,刚回过头,就与殿门后的闻玉猝不及防地打了个照面。
    闻玉原本也没料到这殿内有人,还没反应过来,却见那女子手里的火折子已经“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神情活像是白日里见了鬼,目光一错不错地盯着她颤声道:“芜姐姐……”
    闻玉一愣,没听清她口中喊的是“五姐姐”还是“吴姐姐”,那姑娘便已经提着裙摆朝她扑了过来,一下便抱住她呜呜哭了起来:“你回来了……你是来看我的吗?”
    闻玉在这一声声的抽泣声里,渐渐有些回过神来。她抬手迟疑地拍了拍怀中女子的肩膀,过了片刻才道:“你说的那个人……可能是我娘。”
    这座山神殿常年空置着,秦芜在的时候,殿中除她之外还有几个年老的嬷嬷住在这里。可是秦芜死后,兰泽再没有新的神女来到山中。
    二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几位曾住在殿中的嬷嬷也已经过世了,于是这里只剩下了眼前这个名叫小拙的姑娘。
    小拙五岁起就被送到了山神殿,秦芜离世后,便一直由她照看着神殿的香火。因此年纪上虽比闻玉年长,但是大约因为少与人打交道,因此脾性完全还是个孩子。
    “刚才吓我一跳。”小拙领着闻玉来到山神殿后的起居殿中,一路上又不好意思地小声说,“我刚才真的以为是芜姐姐回来了。”
    闻玉并不将此放在心上,却也忍不住问:“我和她长得很像吗?”
    小拙牵着她的手,听见这话停下来又仔细看了看她,皱眉道:“现在仔细看又不太像了。”不过她还是强调道,“但刚才你站在门后面的时候特别像。”
    “和朱雀使相比呢?”闻玉问道。
    “那自然是朱雀使要更像一些的,”小拙回答道,“但是她们两个也不一样,芜姐姐是很温柔的人,不会像朱雀使那样成日里冷着一张脸。”
    闻玉喜欢听旁人口中提起她素未谋面的母亲,好像也从这些只言片语中终于一点点勾勒出了她的模样。
    小拙带着她去了秦芜过去在这里的住所,随后又去替她找了一床被褥,好让她今晚在这儿过夜。
    闻玉一个人的时候在屋里走了一圈,发现室内的摆设十分简单,几乎一目了然。
    这间屋子里最多的东西是书,且大多都是经书。
    这些经书里许多有关佛教的教义,这原本是不该出现在这里的。闻玉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翻了几页之后,果然在经书上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笔迹。
    一种字体娟秀端正显然是个女子,另一种字体光洁秀劲看样子是个男子。
    二人似乎在经书上辩法,激动处朱红小楷密密麻麻几乎挤满了周围留下的纸页空隙,有几本还另外附了纸。相比之下,女子的笔迹更多,辩到激动处笔锋泄露出些许洒脱;男子笔迹少,口气也更显沉稳老练,只是每卷经书最后的结语几乎都是他的笔迹。
    闻玉读了一会儿没有读懂,觉得甚是无聊。她这会儿又忽然间十分想念起了卫嘉玉。也不知他现在人在哪里,今晚又是在哪里过夜的,有没有受伤。
    可惜现在想这些都无济于事,闻玉在心中叹了口气,决心明天再去这附近的林子里看看,早一日和他碰面,才能早一天想法子从这山里走出去。
    她兴趣缺缺地将经书翻了翻,随手放了回去。这架子上书册多已泛黄,堆叠得也不整齐,想来屋主人过世后,就再没有人打理过。
    当她翻着这些架子上的旧书时,忽然从架子上掉出一本未写书名的本子来。闻玉将那本子捡起来一看,随手翻开一页就见那上头写着:
    昨夜大雨,天亮方止。睡前偏殿烛火长明,雨中似有诵经声,今早晨醒,竟得好眠。但偏殿久未居人,大约屋檐漏雨,夜风寒凉。今晨嬷嬷外出,或可找个理由请人前来查看。
    闻玉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这似乎是一本手记,且对比字迹,与那佛经上的应当是同一个人。这宫殿的主人既然是秦芜,那么这么手记出自谁手自然也就不言自明。
    闻玉的心跳微微急促了些,像是透过这故纸堆里的只言片语,窥见了一点早该叫岁月封尘起来的过往。
    那经书上落笔回应的另一个人呢。
    是否就是那个夜雨中于偏殿彻夜诵经的僧人?
    第115章 明月落
    秦芜进山的第五年, 山中一切如旧,日复一日,并无半分不同。
    她夜里有时会一个人出去, 天亮前又独自回来。小拙清早见她屋里放着换下的衣裳,发现裙摆是湿的, 见怪不怪道:“芜姐姐昨天又去望海崖了?”
    她不明白秦芜为什么这么喜欢往北边的望海崖跑, 那里除了一个光秃秃的山崖什么都没有。
    秦芜坐在镜子前梳头, 笑了笑没有作声, 不过在她离开前却又叫住了她问道:“前些日子我带回来的那人怎么样了?”
    说起前几日秦芜从望海崖边带回来的那个和尚,小拙便忍不住皱眉:“安排他在偏殿住下啦, 不过现在正是禁山期, 他却到了兰泽, 就怕叫外头的人知道, 要说他坏了规矩,触怒山神。”
    何况他还是个男人, 小拙显然不赞同将人留下。
    秦芜放下木梳,沉默片刻道:“人既然已经救下了, 总不能再叫他去送死,等禁山期一过, 再悄悄将他送出去就是了。”
    小拙年纪小, 也没什么主意,听她这样说, 很快也就默认了。
    等她离开屋子, 秦芜才起身走到窗前。从这儿能看见偏殿的门窗紧锁着, 那位不受欢迎的客人显然也知道自己身份特殊, 因此自从住进偏殿之后, 便从没在白天离开过屋子, 也几乎从不开窗,安静得如同不存在那样。
    秦芜想起在海滩旁捡到他时的情形,大约是出海的船已叫风浪拍得粉碎,他伏在一口大箱子上,也不知在海面上漂了多久,终于被海水冲到了岸边。见到她时还有最后一点神智,用尽力气抬手抓住了她的衣裙。
    大约是叫他这点不肯松手的生机所打动,秦芜最后还是将他带了回来。
    她回来后告诉小拙岸边还有口箱子的事情,小姑娘激动得两眼放光,找了个借口央人去将箱子抬了回来,结果打开一看,发现箱子里是满箱的经书。
    经书大半都已经叫海水泡烂了,只有压在最下面的几本用油纸包着,勉强还看得出写了什么。
    小拙失望得恨不得当天晚上就将这些东西当柴火烧了,叫秦芜拦下来,到底没有重新扔回去。
    山神殿的日子枯燥乏味,嬷嬷与小拙隔三差五还能去外面,秦芜作为神女却是无法离开神殿的。她只能在夜里独自跑去海边,又在天亮前回来,像是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样一眼望的到头的余生里得到一丝喘息。
    因为闲来无事,她从那个箱子里翻出几本还算完整的经书,找了个太阳好的日子,将书搬到庭院里晾晒,又尝试着修补那上面已经叫水泡得模糊的字迹,将其誊抄在纸上。
    一箱子经书无处存放,于是全都暂时寄放在了后殿的亭子里。几天后小拙跑来问她要怎么处理亭中的书,秦芜才又去了一趟后殿。
    她那天给经书补字原本也是一时兴起,转头便忘了。这回来却见四四方方的亭子里放着一张长桌,桌子上摊满纸笔,秦芜低头拾起前几日她落笔誊抄的经文,却忽然注意到那上头有叫人改动过的痕迹。
    有人将几个她补错的字在一旁改了过来,并且用朱砂在她补对的几个字下轻轻点上了一点。秦芜补经本是一时玩性,照着经文前后的意思加上些许自己的揣摩补字,没想到竟还当真叫她补对了几个,不免生出几许兴味。
    于是她又重新在亭中的长桌旁坐下,试着往下誊写了一张。写完之后,依旧用书压镇住,放在桌面上。第二天一早,等她再来亭子里的时候,果然发现昨日新补的那张经文也叫人改过了。
    对方大约是看出她并非修习佛法之人,于是有几个错字旁还特意留下了简单的注释,看起来实在是个认真又负责的先生。
    秦芜盯着那纸上的新墨,怔忪了一会儿,倏忽抿着唇角笑了起来。于是又坐下身,重新研墨洗笔,按着昨天没写完的地方,继续写了下去。
    修补经书的工作并不容易,不过好在秦芜虽不研读佛经,但是身为兰泽神女,自小也读过不少山中的经书教义。二者虽不尽相同,但也并非没有一点儿共通之处。
    这山中的日子还是和以前一样,又似乎有了些许的不同。
    嬷嬷年纪已长,小拙却还年幼,这座空旷的神殿中,唯一能够跟她说话的人,变成了那个白天整日躲在偏殿,门窗紧闭,只在夜里走进庭院与她留书的白衣僧人。
    她起初只照着他留在一旁的注解补字,之后会在页尾留下疑问。第二天早上再来时,对方往往已经留下了解答,用词精准,通俗易懂,显然并非寻常的寺中僧侣。
    他与她讲佛经,也与她讲佛偈,她异常聪慧,渐渐能与他在纸上辩法。她心中有困惑,他也有意劝说,这样一来,到后面补经的时候少,清谈的时候多。
    她有时辩法落了下风,又不肯认输,便挑衅似的故意在经文中挑错,他们谈论生死,也谈论因果或是善恶……多数时候,她心中郁郁言辞激烈,他心平气和举一反三。
    有一回,秦芜气得撕了手里的经文,一连三天没有再去亭中。
    到了第四天再去的时候,发现三天前叫她撕掉的经文已经叫人重新补抄好了,并且一旁还另附了一张小字,上面只留下“小僧叩首”四个字。
    秦芜的目光落在那纸上已干的墨迹上,忍不住笑了一声,像是瞧见了对方一头雾水,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对,只好先留下了这字条叩首认罚的无奈。
    她唇边笑意方起,又随即愣住,心中想的是:自己何时是这样无理取闹的人,为什么在这和尚面前却不自觉使起了性子。
    这个发现叫她心中一沉,连带着唇角的最后一丝笑意也落了下去。
    冬天已经快要过去,再过不久山禁就会解除,这个人很快就要离开了。
    秦芜像是刚刚才意识到距离她从望海崖将他捡回来已经过了三月有余。
    三个月竟过得这么快,秦芜恍惚间心想:她原来已经三个月没有在夜里去过望海崖了。
    雪月发现后殿亭中的留字断时,起初有些困惑,将自己关在屋内反思了几日,留下了字条。可惜第二天夜里再去,发现桌上的东西还是整整齐齐地放在桌上,只是那张写了歉语的字条被收走了。雪月知道对方已经来过这里,也看见了他留下的话,可是她不愿意再与他说话了。
    僧人站在春夜的庭院里,怅然若失地在亭中站了许久,露水起时,终于缓步走回了偏殿。
    一连几天,小拙忽然感到山神殿中好像又冷清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