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页
大概意思也就是说,你这诗写得好,朕去过虎丘,也是这般相同感受。你别怕,朕不是捕风捉影的昏君,朕看好你,就要不畏强权,继续查案。
谁是强权?
当然就是索额图了。
要不是索额图一党对抗陈鹏年的调查,也不会指鹿为马搞文字狱攻讦。
康熙不只回了诗词,还颁布了一道此时出现很耐人寻味的圣旨,他将宫内的小佟佳氏封为了贵妃。
小佟佳氏是孝懿仁皇后的妹妹,也就是佟家人。
在姐姐去世后就入了宫,与四妃享一样的份例,但一直没有正式册封,却在这个时候晋升为贵妃。
宫里多年以四妃为首,此刻多了一位出自佟家的贵妃,是不是传递了某种信号?
不多时,佟家的隆科多上奏,他查实了索额图另一个儿子格尔芬的杀人越货等一串罪名。继阿尔吉善被处死之后,格尔芬也被处以死刑。
皇上非常明确地表示了不会放过索额图一家,谁求情也没有用。
构陷陈鹏年作出反诗,这件事非但没有让康熙妥协,反而让加快了他的判决速度。
更是彻查起告发陈鹏年的那一群人。无一例外,这些人说着陈鹏年有异心,但都不经查,一查一个准全都是贪赃枉法。
好些年,康熙以仁政标榜自身,但这一次让江南落地了一串人头。
对外,说是绝不允许索额图的党羽祸乱朝纲,可实际上与太子的态度脱不开关系。
虽然没有铁证如山的实证,但每一条线索都指向太子,是胤礽策划主导了构陷陈鹏年反诗案。
这样做为的就是给索额图争取一线生机,也是向表达他的极度不满情绪。
胤礽啊……
康熙尝试与这个儿子去交谈,奈何又是一次不欢而散。
可以看出来胤礽丝毫无悔改之意,也不认为构陷陈鹏年有错。哪怕是能臣干将,为了他的利益牺牲也无妨。
这哪是贤明储君该做的事吗?!
正值此时,康熙收到了老四来的折子。
老四谈及希望能去一次东瀛,也说明了拆船的始末。有和九弟赌气的成分,当然主要是因为秧参案暴露出来的隐患。
折子里分析了前朝与东瀛之战,写得鞭辟入里,而提出的隐忧也颇为合情合理。
东瀛是否一直有狼子野心?
德川家上台后,本欲与明朝修好,但是明朝国力日渐衰弱,后来被清廷取而代之。
康熙拿着这份折子陷入沉思。老四提出的隐忧,也正是他最近在想的。
早些年,先帝实行锁国政策。他改了先帝的政策,是在除掉台湾郑氏的威胁之后。当海岸线相对太平就可以通商了。
东瀛方面对此却无更多示好。
德川幕府不似曾经对明朝的态度,对于爱新觉罗家一直都是不冷不热。
问,就是东瀛也锁国了,对谁都是爱答不理。不只对清朝,对西洋人,对高丽都一样。
然而,走私秧参这件事戳破了表象。说是说锁国,还不是有一船船白银漂洋过海,进入索额图手中。
大清少银、铜,东瀛却有。
从几个方面看,是该派一个有本事又能信得过的人去东瀛走一趟。
信得过的,是可以找曹寅。
康熙却觉得曹家到底是包衣出生,做的多是商贾之事,看问题未免不够深刻。
思来想去,这件事还就是老四最合适。
至于老九,看在他可怜兮兮的份上也能做个添头,陪他四哥走一趟。但愿跟着老四出海一趟,能改一改他身上的不靠谱。
康熙也不想对比,但是同在江南,人与事都近在眼前让他想装瞎都做不到。
太子的性子越发偏执,骄纵到不愿意去反思自身错误,更是没有那种大不了从头再来的魄力。
相对而言,老四近两年活得更通透了。
不像以前憋闷,对于兄弟更友爱了,也更加能沉下心处理政务。不重功劳,而是一心为公。
同样是面对索额图走私事件,太子与老四态度不同。
胤礽想保住索额图的命,不该用诬陷威胁的手段。
如果他也能写出这样的折子,表示愿往东瀛摸底调查一番,那不失为替索额图将功折罪。
康熙说不准那种情况下会不会放索额图一命,但他觉得至少不会似此时心灰意冷。
加以厚望的太子怎么就变了?难道他做父亲真的很失败?
可瞧着老四的折子,他又有信心了。不是他做为父亲失败了,而是索额图一党对太子的坏影响太严重。
如今,彻底拔除索额图一党,再将毓庆宫能换的奴仆都换了。
给太子配上新的使唤人,也找贤明之士辅佐太子,只要一段时间是能把胤礽带回正路。
康熙琢磨了一大圈,经过郑重考虑列出了一张出海名单。
他本就萌生要派人去东瀛一探究竟的想法,老四的折子写到了他的心坎上。
眼下只剩一个顾虑,就是老四与老九的安全问题,那就要把水上的精锐给两人安排上。
此行最好低调,毕竟东瀛情况不明。
康熙却也知道很多事计划不如变化,能做的就确保上船的人都是可靠的,而他会保证老四、老九家里太平。
这又想到了弘晖、弘昐,两个孩子一路回京也不怕没人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