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页
——无论是谁想干什么,他暂时都不想接招。
他总觉得最近会有什么大事要发生,还是先避过了这段风头,再图其他的好。
第134章 林如海(十三)
因着这会儿开国不过两代, 朝廷里还是拨了不少人专门给前朝修史。
武英殿乃是皇室藏书量最大的一处地方,那些学究博士们每日里来来去去的,倒是热闹的很。
林如海到的时候,正碰上几个老儒在争论前朝惠帝之事。
这个惠帝的一生, 可谓是顺风顺水。
他爹一辈子生了八个女儿, 临了才得了他这一个儿子, 还是继后所出的嫡子。
从小金尊玉贵, 宝贝疙瘩一样的捧大,亏得他竟没长成个不学无术的纨绔。
他只是不识民间疾苦而已。
惠帝的许多想法都很是天真,偏又不肯听人劝谏, 很是闹出了不少笑话。
后来, 就有几个很会顺着他的心思溜须拍马的佞臣出了头, 许多忠良肱骨之臣都被害得家破人亡。
若是惠帝一辈子都这么着了, 也就用不着这群修史的人争论来争论, 直接给个“昏君”的大戳, 盖棺定论也就是了。
可偏偏这惠帝人到中年, 突然就幡然悔悟了。
举贤任能, 广开言路,硬生生又给前朝来了个中兴。
于是, 一部分人就认为他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什么的;
另一部分则觉得他功不掩过, 应该着重渲染他前期的残暴昏庸, 让后世帝王有所警醒。
这年头,大儒当面辩论可不多见,大家都讲究“以文会友”。
而有了文章传播这段时间的缓冲, 脑子里不该有的热量也都冷却了下来,说出的话也就更理智、更要脸。
当面辩论就不一样了,对手随便一句话戳中了自己的肺管子,当时脑子一热,就不一定会喷出什么大实话来。
很多时候,原本心平气和的学术讨论,就会演变成拳脚相加。
但是相应了,这种现场辩论,少了润色的时间,大家全凭急智,也会产生许多灵光一现的金句。
林如海还不容易赶了个巧,碰上了这一场,顿时也不急着找书看了,寻了个僻静的角落站着津津有味儿地看着双方各执一词,吐沫横飞。
“喂,老兄,要不要来两块儿?”
右胳膊突然被人顶了一下,林如海扭头一看,就看见一个二十出头,穿着七品编休朝服的青年正冲他挤眉弄眼。
再顺着青年的目光一低头,却见他手中拿了一把白杏干儿。
林如海扭头看了看辩得性起,已经有人开始撸袖子的大儒,再看看一脸兴味盟然,时不时往嘴里塞一块儿蜜饯儿的青年,无语了一瞬,果断地说:“要!”
然后,他就毫不客气地把青年手里的杏干儿全给抓走了。
“诶诶,给我留点儿,我就这么多。 ”青年急了,倒是还记得要压低了声音。
林如海看得有趣儿,干脆解了自己腰间的荷包,对青年道:“来,伸手。”
青年眼睛一亮,自以为遇见了同道中人,一边问:“是什么好吃的?”一边伸出双手去接。
然后,林如海倒啊倒,倒出了三块儿一寸见方的酸枣糕。
那青年一怔:“这就没了?”
“没了呀,”林如海道,“内子怕我胃口不好,装着给我开胃的。”
青年嘟嘟囔囔了两句,认命般地说:“得了,初次见面,就当交个朋友了。那杏干儿可是我媳妇儿的独家秘方,便宜你了。”
“巧了,”林如海道,“这酸枣糕也是内子的独家秘方。”
“真的?”青年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口,一开始也不觉得有什么,片刻之后便是眼睛一亮,赞道,“嫂夫人好手艺!”
他是个好吃的,乍然吃到了不一样的美味,不免激动了些。
林如海吓了一跳,急忙示意他禁声:“嘘,嘘,嘘!”又指了指不远处那群已经卷着袖子,争的面红耳赤的大儒。
青年勾头看了一眼,面色大变,一把抓住林如海:“老兄,咱们快撤吧。以我的经验,那群老夫子又要打起来了。”说着,拉着林如海就走。
林如海也不敢怠慢,顺着他的力道就走。
果然,两人才出了大门,便听见一声大喝:“匹夫不足以谋!”
紧接着便是一声惨叫:“啊!老匹夫,你还敢动手?”
“老夫是代太史公打醒你!既是史书,岂能不记之以实,误导后世?”
“……”
双方一边打一边争论,又过了一会儿,就不闻争论声,只闻惨叫声了。
“好险,好险!”青年夸张地拍了拍胸脯,一脸庆幸地说,“幸好咱们跑得快,要不然,就得了那被殃及的池鱼了。”
林如海眉毛一挑:“这是……经验之谈?”
跟着这么一个鲜活的年轻人,林如海觉得自己仿佛也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啧啧,年少无知,往事休提!”青年一脸的不堪回首,转而拱手道,“在下连闻声,还未请教兄台尊姓大名?”
林如海回礼:“原来是新科的探花郎。林某不敢称尊,表字如海。”
连闻声诧异地一挑眉:“原来兄台也是位探花郎。”
然后,他就盯着林如海的脸反复看了又看,末了,一脸惋惜地说,“看来,兄台跟我一样,都是被这张脸给连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