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再次国子监
离了讲武堂,允熥坐车又来到国子监视察。国子监已经被他定性为为大明事务官的培训基地,与讲武堂的地位不论从名义上还是事实上都已经一般无二,所以允熥这几天只要出宫视察讲武堂,必定也要在国子监转一转。
允熥在整个国子监内转了个遍,同时问金善:“可已经依照朕的吩咐对他们进行分专业?”
“启禀陛下,臣已经将陛下的意思整理成文,对学生们公布了。”
“学生们对此议论纷纷,但反对的人倒是不多。虽说学了哪个专业以后只能去对应的衙门,但多数官员本来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直在差不多的衙门做活。不过众位学生议论为何没有吏专业。”
允熥没有说话,他相信金善能够明白为何不设立吏专业,因为根本没有意义。如何更好选官的精髓可不是上上课就能够学来的,何况对此经验老道的人也未必会真心实意的教。至于以后吏部的官员,会从其它专业中表现最合适的人中挑选。
“这些专业中,学生们选的最多的是哪个?”
“陛下,学生们选的最多的还是行政专业。陛下十分重视州县,学生们以为颇有唐宋宰辅必起于州县之意,正好行政专业招收的学生最多,所以都愿意选行政专业。”
“你没有与他们说以后都是从未入流开始为官吧。”
“臣未敢说。”金善答道。他很怕这么多国子监学生炸锅,毕竟在实际执行中意识到与被人明明白白的告知不一样。若是学生们炸了锅,即使有允熥回护,他也讨不了好,名声也坏了。所以可不敢说。
“不过臣暗示他们不会刚授官就是正堂掌印官,不论是几品的衙门。学生们倒也能理解。”
“这就好。他们知晓不会刚授官就是掌印官就好。况且这二年地方需求的官员众多,多数人能够得授县尉、县丞、典史之流的八品官。”允熥说道。朱元璋当初设立的地方官府,尤其是县一级简单到令人发指,在编的官员只有知县、县丞、典史三个,这样的县级政府除了收税和组织县试其它的啥也干不了。所以他即位后进行了扩编,将典史提到八品,又新设了县尉、县税警队正、县刑警队正等正式官职,但因为大明一时半会根本挤不出几千个官员,允熥对于直接任命秀才或举人为官又不放心,三四年过去很多县仍旧残缺不全。所以国子监的学生这几年前途虽然比不上前几年,但比他们的后辈还是会好很多的。
他又问了几句,金善一一作答。允熥走到一间教室外面,透过一小块玻璃造的窗户向里看去,见学生们都在刻苦读书,感叹几句,转身离开了教学区。
他来到金善的公房,烤了烤手,忽然问金善:“你对先秦的诸子百家,有多少了解?”
“这,陛下,臣对于先秦的非儒家典籍不太了解。”金善答道。这些东西科举考试也不考,光是学十三经就已经很累人了,没有空闲学习;等当了官,要做的事情更多,经义又不能落下,更没有时间学习杂学。
“你若是有空闲了,可以看一看先秦墨家与法家的经典。”允熥漫不经心的吩咐道。
“这,陛下。”金善有些惊讶的看向允熥。
可允熥却不再说话,又休息了一会儿就起身离开了国子监。弄得金善还以为自己发生了幻听。
但在允熥离开后,他反复琢磨,认为不是幻听。‘莫非皇上要……’金善想了想,对家仆说道:“明日你去街上的书铺看看,有无《韩非》或《墨子》这些书籍。若有就买下来。”
……
……
允熥刚刚来到皇宫左安门,就见王喜已经在此候着,他看到车驾忙迎上去,对已经掀开车帘的允熥说道:“官家,景川侯、长兴侯、郑国公、梁国公等诸位勋贵都早已入宫在殿内等着了,无人不至。”
“好。”允熥答应一声,就要放下帘子;可他的手忽然在半路上停住,重新将帘子掀开,对王喜笑道:“天怪冷的,你也上来吧。”
“官家,奴才何德何能能够与陛下同坐一辆马车?”王喜马上说道。
“朕让你上来你就上来,矫情什么。”允熥说道。他见王喜还是固辞不上,又道:“你不上来,朕就一直掀着帘子。”
“这怎么行?官家岂能一直受冻?”王喜急的直跳脚,最后不得已上了马车。
允熥对他笑道:“这就对了。朕让你上车你就上车,别磨磨唧唧的。”顿了顿,又道:“你跟随朕已经过十年了,朕与你的情分与别人不同。明日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朕本该让你回家过年,但今年宫里的事情太多,离了你朕不知谁能将这些事情都操办好,只能等着年后再放你的假了。”
“奴才是官家的奴才,过年本就应在官家跟前服侍。”王喜斟酌了一会儿,又道:“虽然黄路、黄福二人现下尚未历练出来,难以挑大梁,但在宫中还有其他宦官能够操办这些事情。”
“谁?”允熥马上问道。有这样的人他竟然不知晓。
“是建业二年,被官家贬为都知监小宦官与谨身殿小宦官的王进与王步。”
允熥半晌没有说话,过了好一会儿,马车已经来到乾清门,他转过头对王喜说道:“你怎么想起了他们二人?”
“官家,当年王进与王步虽然做了错事,但这三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悔恨当年的事情。前几日奴才见到他们二人,虽然身穿小宦官的衣服,也十分尽心尽力的做活,丝毫没有怠慢之处。官家不如看在他们当年服侍官家还算妥当,绕过他们,重新任用。”王喜答道。
允熥坐在马车中又呆了半晌,对他说道:“还是由你打理过年宫中的事物。”
“官家!”
“你不必再说。”允熥撂下这句话,从马车上走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