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页
大盛的赋税定则,一直是延续祖制在过关时收税,根据物品的不同,过关时一次性缴纳一定数额的银子。
譬如北地的一商户售五千斤木炭,过关时要缴纳十两,而南方的商户售一千斤炭,过关还是要缴纳十两。
自然的,南方的商户为了找回损失,也就会把炭的价格提上去。这说到底,也是个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理。
李侍郎停了手中的笔,饶有兴致地盯着傅叡炀,却难掩面上的嗤笑:“殿下,想法很好,但未免想得也太天真了些。”
傅叡炀被这明晃晃地瞧不起激得有些不悦,但看在对方是个古稀老者,生生咽了这口气,反问道:“哦?哪里天真了?”
李侍郎摇了摇头:“殿下一心为南方百姓着想,是好事。”
“可殿下有没有想过,北地的百姓们,会怎么想?”
傅叡炀愕然,下意识问道:“这有什么关系?”
李侍郎有些怅然,这四殿下行事,到底是比不上太子殿下周全啊。
“殿下往日醉心于寻…”,李侍郎本想用寻欢作乐来形容傅叡炀,但又觉着这词当着本人的面说有些不妥,转而换了个说法,“殿下往日寄情山水,见多识广,自然是知晓两地的差别。”
“可普罗百姓知晓的并不多。他们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呆在自己出生的地方。你就算再同他讲北地的百姓们整日受凉受冻,他们也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样子。”
“他们只会觉得不公,只会觉得南方的百姓是大盛的百姓,那他们就不是了吗?明明同样是大盛子民,为何要有区别对待?”
“为了安抚民心,若要降南方的赋税,那北地的赋税是否也要降?”
傅叡炀被一连串的话语砸了个头昏眼花,噎得说不出话,只得一手抚着赋税名册,一手托着腮,陷入了沉思。
李侍郎忍不住感慨,到底是年轻了些。有想法是好事,但想法太稚嫩了,却不是什么好事啊。
直至午膳过后,傅叡炀还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倒是惹得李侍郎时不时侧目。
这四殿下,不会被打击得一蹶不振了吧。
及至快要下值之时,傅叡炀才像是有了生气般,拦住了李侍郎,嘴角噙着胜利的笑,说道:“我想到了。”
不等李侍郎吹胡子瞪眼地斥责他差点撞到人,傅叡炀赶忙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不能按区域征收赋税。”
“那就按量征收。”
李侍郎的怒骂已经到了嘴边,听了他的话,跟着喃喃自语了起来:“按量征收?”
“对,就是按量,”傅叡炀觉得自己胸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即将喷涌而出,连语气里都带着几分他少有的激动,“南北两地的区别,不就是用量的区别吗?咱们就不从地域下手,直接从用量上。”
“商户卖了多少炭,按份额缴纳多少银钱便是。”
“不止是炭,旁的东西咱们也可以这样来……”
傅叡炀似是越说越觉得这个法子有道理,眉眼间仿佛越来越有神采。
李侍郎抚着自己那稀疏的胡子,竟也忍不住点头,像是在赞同傅叡炀的话,旋即又摇了摇头道:“可又如何能知晓这商户卖了多少炭?若是有那等存心糊弄的,拿了个假的账本来投机取巧,又当如何?”
还沉浸在沾沾自喜中的傅叡炀好像又被这劈头盖脸浇下来的一盆水淋得个偃旗息鼓,脸上的笑还没扬起了就见他嘴角有了几分耷拉着不得志的样子。
倒是那李侍郎拍了拍傅叡炀的肩,似是在鼓励他:“殿下的想法着实不错,可还不够全面,若是殿下能够想清这前前后后该如何做,下官倒也愿意拖着这把老骨头替殿下在皇上面前递上这么个折子。”
四皇子府。
傅叡炀的眉头从回府起便一直紧蹙着,周娴一直没见着舒展开来。
到底是舍不得瞧见他这般心烦意乱的样子,周娴起身凑到书桌前去,轻柔地替他按摩着太阳穴。
书桌上凌乱散落地摆放着好几本书籍,有的随意摊开着,有的甚至都没有翻开扉页。
周娴看了几眼,瞄见了“赋税”“征收”的字眼,便知晓他这般烦闷,定然是户部里的事了。
“小时候大伯娘同我讲,若是心里觉得不顺,不妨同亲近的人讲讲,”周娴凑到他面前,盯着他眼神里的那个自己,委婉地说着,“我是你的亲近之人吗?”
傅叡炀失笑,心里觉得周娴鬼精鬼精的。
这么一笑,也觉得放心了下来,反问她:“阿娴,你说,该如何让一家店心安理得地承认他卖得多呢?”
眼见着周娴抽离了他的身子,神色上有些困惑不已,傅叡炀倒是觉得有几分后悔了。
到底是不该拿这些事来烦她的。
他的阿娴,就该像刚刚那般,耍着小聪明,整日里想些吃喝玩乐的事就够了。
就这般想着,傅叡炀在她的脸上搓揉了一下,掂量着想要打个哈哈让她忘了这一茬,就听到周娴难以置信的语气。
“为什么会有店家不愿承认自己东西卖得多呢?卖得多不就代表生意好吗?”
傅叡炀闻言一顿,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这个税收的事,我觉得应该写出来挺多bug的,大家给个面子不要考究太多啦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