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页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为文靖安十岁时所做。
前面那首《论诗》则是文靖安十五岁时所做。
陆公台的回奏到此为止,后头也不发表意见,这是单纯罗列了文靖安的诗作。
八位阅卷大臣看完之后,元景帝并不急着开口,而是让大内官把礼部存档的文靖安的供单递给了一众大臣。
供单无非记载的是文靖安的籍贯出身、祖上三代,这些所有士子都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关键是八位阅卷大臣都看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这文靖安也参加了今年的殿试,而且他才十七岁。
元景帝问道:“如何?此子今年十七,他的诗作猖獗否?”
一时间无人言语,最后是刚才说文靖安猖獗的那位阅卷官主动站出来回话。
“圣上,科考关乎为国选贤之大事,不能凭几份折本便压低或拔高新科士子,这个口子一开,若有因私废公者效仿此举,岂非将国家取士大权落入旁人之手?”
此人不愧为皇帝钦命的阅卷大臣,头脑还是很清醒的,说话一语中的,他这么说了之后,身旁几个同僚纷纷附议,元景帝问他们:“假若此子确有如此大才,又在殿试名列之中,诸卿如何能错过?朕如何能不赐他更高的出身?天下人岂非要说诸卿无能,朕有眼无珠?”
八位大臣听闻此言纷纷下跪,齐声道:“臣不敢。”
元景帝俯视他们,也不让他们平身,趁机以势压人,直言道:“把你们定的十个人召进宫来,另外把这个文靖安也召进来,明日你们一起到保和殿候命,殿试金榜延迟不发,明日过后再定。”
皇帝召见殿试前十这个成例是有的,此时再多加一个前十之外的文靖安,这些阅卷大臣自然不好反对,毕竟嘛,皇帝亲自加塞个把人,这个面子他们不能不给。
如此,这件事便算定下了,诸位阅卷大臣一起行礼退去,各自去为明天的“面试”做准备。
此时,文靖安对这些事还一无所知,这几天他和陈崇章忙着交际赴宴和各色人等见面,简直是焦头烂额,完全印证了那句话——十年辛苦无人问,一朝功名天下知,即便殿试金榜还没有发出来,已经有不少人找上他们了,甚至有人专门从云州过来跟他们认亲的,其实双方八辈子打不着关系。
他们住的那个客栈,门槛基本被人踏烂了,今天好不容易偷了个清闲跑到林宁宴家中躲避,让文妙安代表自己和社交达人陈崇章一起去应付那些人,却不料没清净多久文妙安便跑过来跟他说:
“公子公子!这位礼部的大人找你有事。”
文靖安:“……”
出门见客,那礼部的传信官对他毕恭毕敬,将皇帝召他进宫的消息说了,还说明天会亲自到客栈来接他,让他千万不要误了时辰,文靖安谢过,礼送了这位传信官,然后陷入了巨大的疑惑。
皇帝召他进宫?!
思索良久也想不到答案,便问文妙安:“崇章也收到了同样的消息么?”
文妙安摇头:“没有,我问过了,皇帝老爷只召见十一个人,其他的没说。”
文靖安更加疑惑,他对朝堂的规制还不是很清楚,不知道这是哪门子的规矩,便只有等到傍晚林宁宴从翰林院回来再问。
林宁宴听完当场拍大腿,激动道:“好啊!好事!大好事!”
文靖安:“……”
陈崇章:“好事归好事,下次能不能不拍我的大腿?”
第128章 面圣 形貌昳丽举止得体
林宁宴一边帮陈崇章抚摸大腿一边解释道:“科举有这样的规定,八位阅卷官将殿试得分最高的十份答卷取出来排名,将名单上呈天子,一般情况下圣上会认可八位阅卷官的排名,直接从前三选取状元、榜眼和探花,我那年就是这样。
“但如果圣上不满意阅卷官的排名,他就会召这十位新科士子或者前十之外的优秀考生进宫,亲自面试之后再做决定,至于这些获得召见的考生……”
他看着文靖安,郑重其事道:“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至少都是二甲了。”
二甲就意味着留京任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许多士子做了梦都想得到的机会,陈崇章和文妙安顿时喜上眉梢,文靖安却问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那这次考什么?”
林宁宴瞬时怔住,这个问题把熟知大盛朝堂各种体例的他也难住了。
之前的各种考试都是有朝廷律法明确规定,比如会试考三场,第一场四书,第二场五经,第三场策论,题目数量也是确定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改变,因此考生有例可循,但殿试之后的这个召见却没有相关定例。
林宁宴只能从记忆中搜索相关的史官纪录。
“殿试之后的召见次数不多,有详细记载的更少,第一次是在高皇帝时期,那时大盛立国不久,科举体制混乱导致舞弊丛生,高皇帝召见之后让所有的考生当场重考殿试题目,果然有人前后答案牛头不对马嘴,高皇帝直接杀了当时的主考官、副考官和十多个同考官,那些作弊的考生统统流放。”
林宁宴说的高皇帝重考殿试题目只是一种考法,有的皇帝就真的只是面试,比如召见时发现阅卷官定的第一名长得光怪陆离,有碍百姓观瞻,损害朝廷形象,就会直接将这人的名次划掉,将后面长得比较英俊的考生填补上来,以貌取人是古往今来的重要历史传承。
--